哪里可以学到正宗咏春拳

叶系李传咏春拳,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到南京原本截拳道馆实地考察!叶问宗师嫡孙叶港超师傅就曾经在该馆讲学

真有“咏春拳”存在吗?

当然有“咏春拳”存。但并没有影视作品那样无敌。

咏春拳,中国拳术中南拳之一。其起源有3 种说法:

一、福建 永春县严三娘 创造,

二、少林寺和尚至 善从福建带到广州光孝寺,

三、方永春所创造。

(视频中的发力大多是局部力量,手腕力、小臂力,对下巴的保持严重缺乏,这要在擂台就是被打的料)

该拳内容主要包括小稔头、标子和寻桥 3套拳,以上、中、下三搒手为基本动作。身型要求护裆,沉肩,落膊,抱拳,护胸。主要手型有凤眼拳、柳叶掌等。主要手法有挫手、撩手、三搒手、左右破排手、沉桥、黏打。主要步法有三字马、追马等。攻防中多采用闪身、贴身、紧 迫和紧打,动作敏捷,快速,刚柔相间。

(这是专业队的训练,看看他的双手保护下巴,站姿,和咏春对比下,谁更便于移动,便于防守或是进攻)

真实的咏春只是南方的一个小拳种,有它的优势和特色,但绝对没有影视作品宣传那样无敌,和同时代拳击、散打、泰拳、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仅从他的发力来说就是很不完整,大多动作都属于局部力量,并没有做到全身发力,再就是如果街头有实战价值,那么在擂台还是无法对抗现代搏击,有视频为证,大家对比下格斗的发力,防守。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口诀?

1、问路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双拳变掌,同时从胸前的中线位置向正前方伸出。右手在前,肘部微弯,手指指尖略向上斜,呈“问手"。左手在后,掌心与右手手臂内侧相对,指尖朝上,呈“护手”。

2、拍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右拳变掌,手腕翻转,令掌心朝右,手指向上。以肩膀、肘底发力。运劲于手掌外侧,横向朝左前侧拍击。

3、摊手招式

以二字钳阳马为起式。右拳变掌,掌心向上。右手夹时,以肘底发力,运劲于指尖。手掌划过身体的中线,朝前斜向上摊出,目视前方。

4、膀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右拳变掌,掌心向上。手臂保持屈肘向上抬起,同时手腕翻转,令掌心向内。肘部发力,向斜上方扬起。手腕内旋使掌心斜朝外,手指朝前斜向下插出。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

5、圈手招式

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右手向前伸出,呈问手。左拳保持不变,问手的手臂保持不动,手指放松下垂,手腕向内弯曲。手指先向内指向胸部,紧接着手腕继续由内向外旋出,手指朝上。手腕稍稍下沉,手臂呈护手,双眼目视前方。

6、按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左拳变掌,掌心向上,紧接着手腕向内翻转,令掌心朝下、手指朝右,手掌置于胸前中央位置。肘底发力,运劲于掌根和掌外侧。手掌朝下前方按下,手指朝右。zh

7、格手招式

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左拳变掌伸出至中线位置。掌心向右,指尖朝斜上方,手时微曲。左掌向右轻推,接着以肘带动手腕转动,左掌以掌外侧发力往中线位置格挡。

8、标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右拳变掌,掌心向上,接着手腕内旋令掌心朝下,同时肘部抬起,手掌平置于胸前。前臂发力,运劲于手掌外侧,由胸前斜向上挥出。

9、拉手招式

开马,呈二字钳阳马。右拳变掌,肘部发力带动右手前臂内旋,同时手腕抬起,手掌斜向上自胸前探出,掌心朝前。右手迅速向前伸出,同时五指张开,紧接着抓成拳头,随后肘底发力向下牵引,拳头收于胸前。

10、杀颈手招式

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右拳变掌,右手屈肘,前臂置于胸前,手掌在颈部位置。右手手掌下沉经过腹部朝右侧甩击。先以前臂发力,肘部伸直后传力至手掌外侧朝斜向上砍击。

11、耕拦手招式

以二字钳阳马站立,做问路手,左手为问手,右手为护手。二字钳阳马右转,呈左坐马,左手腕旋转令掌心斜向上,接着以肘底发力,运劲于前臂由左上往右下击打(为耕手)。与此同时,右手下沉,手指向下。运劲于前臂由腹部向右前方拦击(为拦手)。

12、捆手招式

在二字钳阳马的基础上做问路手,左手为问手,右手为护手。二字钳阳马左转,呈右坐马,左手腕旋转令掌心斜向上。接着以肘底发力,夹肘归中,运劲于前臂由胸前向上做摊手。同时,右肘抬起,手腕下沉,手指向下,转腕运劲于前臂向左前方做膀手。

13、破牌手招式

以二字钳阳马站立手,右手为护手。右手手腕旋转令掌心朝前、手指向下,接着手肘后抽将右掌收至右腹部。与此同时,左手手腕旋转令掌心朝斜前方、手指向上,手掌收至右掌上方,掌根相对。双手肘底同时发力,将两掌从身体中线推出,运劲于掌根和掌外侧。

咏春拳是属于少林拳的一种吗?他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

咏春拳据说是少林的一种,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说法五: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春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咏”字改为“永”“泳”。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

说法六: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

他们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发力完全不同,在现有的战绩比较,咏春拳的发力是最不科学,训练体系也最差,上面的图片自己慢慢对比,和现代投类的项目都完全不同。现在的少林拳和长拳,散打,拳击的发力接近。

你觉得为什么咏春拳那么恐怖?

咏春恐怖吗?你没有看到所谓的咏春大师被打的鼻青脸肿吗?他们虚伪的面具都已经被撕下来了!咏春以前有能实战的吗?答案是有。不过现在全是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