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又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巴黎圣母主教座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四年(1163年),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
巴黎圣母院——介绍
巴黎圣母院——介绍
巴黎圣母院(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又名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巴黎圣母主教座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四年(1163年),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
巴黎圣母院平面为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总高达96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西立面置有两座钟塔,高约69米;内部共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十字长翼是圣母院长方形主殿;东端是圣坛,后为半圆形的外墙,横厅两个尽段都有开门,旁置小塔;圣坛外有标志性尖塔,高96米。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蜚声中外的世界声誉,是法国巴黎的象征,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圣地。
1862年,巴黎圣母院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遗产纪念碑清单。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黎圣母院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100字详细介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桎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巴黎圣母院》主要内容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了又聋又丑的伽西莫多。让他做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自从遇见了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克洛德神父即为其美色所诱无法再清修。为了得到她,他指使伽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不料却被弗比斯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而爱上了弗比斯。岂料弗比斯只是一个玩弄女性的伪君子,后终被克洛德刺伤。
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这时丑陋的伽西莫多挺身而出,将爱斯梅拉达救至圣母院中。被爱欲纠缠的克洛德无法摆脱自己的心魔,却归罪于爱斯梅拉达的存在。他请国王路易十一派人强行入教堂行刑。乞丐群众为救出爱斯梅拉达,反与一心保护爱斯梅拉达的伽西莫多作战。爱斯梅拉达终为军队所杀。爱斯梅拉达死后,伽西莫多抚尸殉情。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完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世界名著,文中的丑与美,善与恶,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发表于1831年,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并透过这种描写深刻地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群性格鲜明,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扣人心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组对比鲜明,令人触目惊心的人物形象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
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她和她那只聪明绝顶的小山羊是整部小说中给人以无限遐想的浪漫亮点,是美丽和自由的化身。但在禁欲的中世纪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了。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其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遭到无情的遗弃。
《巴黎圣母院》作者介绍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巴黎圣母院》是怎样的故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告诉梗概:
这本书更像一个”新闻”报道,是1831年雨果对1482年的一次群众暴动事件的深入调查。
这次群众暴动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吉普赛女孩,但是群众暴动失败了,导致了这个吉普赛女人还是被行刑吊死。这次事件还导致了成百上千的人的死亡,其中包括吉普赛女孩的母亲、副主教克洛德、克洛德的弟弟若望、敲钟人卡西莫多、“土恩王”克洛潘。
由这个事件往前追溯展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人——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达、一座教堂——巴黎圣母院。
这是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吉普赛女孩被四个男人所喜爱,这四个男人分别是剧作家甘果瓦、副主教克洛德、敲钟人卡西莫多、国王近卫弓箭队长弗比斯。其中剧作家甘果瓦被吉普赛女孩救过一命,因此成为她有名无实的丈夫,但是他贪生怕死,最后在把吉普赛女孩救出巴黎圣母院的关键时刻逃脱,以至于她落入国王军队的手中;吉普赛女孩深爱着年轻军官弗比斯,但是弗比斯只是喜欢她的肉体,只想玩玩而已;副主教克洛德本该严格禁欲,却疯狂地爱上吉普赛女孩,因为得不到她的芳心,宁可毁灭她的心上人弗比斯而后毁灭她自己,副主教先是刺杀弗比斯,让吉普赛女孩被诬陷为巫女而被判处死刑,吉普赛女孩被卡西莫多救到巴黎圣母院避难后,他又使计让国王的大理寺重新对她判刑重新抓走她,以至于她最后被吊死,他因为他的恶行被卡西莫多推下了圣母院而被摔死;长相丑恶的卡西莫多也深爱着吉普赛女孩,但是他不敢造次,他默默地、温柔地照顾着她、保护着她,他把他从绞刑架上救到巴黎圣母院避难,却又因为耳聋,错把前来营救吉普赛女孩的无赖汉当成坏人,把她间接地送回 了绞刑架,最后他也是抱着她的尸体死在了坟墓。
这个故事始终离不开一座建筑——巴黎圣母院。这是巴黎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可以俯瞰巴黎的全貌(雨果通过“带领”读者登上圣母院,描绘了整个巴黎的图景)。圣母院前面有个前庭广场,吉普赛女孩爱斯梅拉达就经常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卖艺,副主教和卡西莫多经常在圣母院楼上看到吉普赛女孩跳舞;圣母院附近的“老鼠洞”里住着一个痛恨埃及人的隐修女,这人最后差点救了吉普赛女孩;圣母院对面的一座房子里住着吉普赛女孩的情敌丽丝小姐,丽丝小姐的阳台上可以看到吉普赛女孩跳舞以及最后被行刑的过程。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的地形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难怪小说以“巴黎圣母院”命名。
这个小说里面设立了好几个有着激烈冲突的心理状态和人物关系:1. 副主教克洛德,副主教道貌岸然,立志献身于宗教、严格禁欲,却控制不了心中对吉普赛女孩狂热的欲火而变成撒旦,这极其类似于《十日谈》里的故事;2. 卡西莫多,相貌极其丑恶,内心却极度温柔善良,对吉普赛女孩不敢有半点非份之想;3. 副主教和卡西莫多,卡西莫多是由副主教收养长大,他对副主教充满敬畏,犹如一条狗一样对他言听计从,但最后他发现副主教是一个害死吉普赛女孩的恶魔以后把副主教从圣母院楼上推下摔死;4. 隐修女和吉普赛女孩,隐修女因为被埃及女人拐走幼女而在老鼠洞隐修15年,每每看到吉普赛女孩路过都要咒骂不止,而最后才发现这个吉普赛女孩正是自己当年被拐走的幼女。
雨果的叙事方式和心理描写非常生动,让读者的代入感强,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这里就暂时不展开分析了。
巴黎圣母院的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位于塞纳河畔、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相传最初这里有两座大教堂,一个是圣坦尼大教堂,另一个是圣母玛利亚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