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及习俗?
清明节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干支历法和春祭礼俗文化。而清明节主要的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
清明节的起源及风俗
清明节又叫做踏青节、行清节,其主要起源于干支历法、原始信仰、祭祀文化。清明节不仅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还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来确定的。其中个,当斗柄指向“乙位”(太阳黄经达15度)的时候,说明清明节气已至。
而我国祖先的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考古发现,在广东英德青塘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这说明早在万年前就已经有了墓葬行为和礼俗。
因此,清明节的很多习俗都流传至今,如两大节令传统习俗,分别为扫墓祭祖、踏青。除此之外,还有植树、放风筝、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习俗。
扫墓又叫做“墓祭”“拜山”“扫山”“上坟”,主要是在清明时节前往祖先坟墓进行杂草、摆贡品、拜祭、鸣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
而踏青主要融合于上巳节的传统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比清明节早一些,有祓除畔浴、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活动。清明节的踏青习俗就是承袭了上巳节的郊外游春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由来?
清明节为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节日的来历和纪念介子推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关于习俗?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清明节的习俗。
1.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的说法,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和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3.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4.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拉稳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月5日是清明节,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这一天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这天大家会去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古人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屈原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清明节是怎样由来的呢?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四海皆寒食,千古为一人
在春秋时期,重耳(晋文公)为了逃避政治的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国外。在外流浪期间,介子推一直陪伴在重耳的身边。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一点吃得也没有,在这生命危急的时刻,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做了碗汤,就这样才使得重耳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援助下回国继位,在他继位后封赏群臣,却没有给介子推任何的封赏和职位,介子推也不想卷入官场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离开了朝廷,隐居到绵山了。
晋文公得知后,回想起介子推为自己做的一切,总感觉有点对不起他,并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介子推。可是众人找了许久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就听取了小人的谗言放火烧山,希望逼出介子推。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在一颗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子和他母亲的尸体,然后还发现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就这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各家各户不点火只吃寒食。在第二年的时候晋文公再次来到介子推的古柳树旁,却意外发现枯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晋文公感觉就像见到介子推一样,于是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了,当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就被合并了,寒食节也渐渐被人遗忘,所以就有了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的说法。
清明节怎么来的?为什么取清明二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历法24节气当中第五个节气,是一个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正适合春耕春种,因此,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可见清明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去世后,诸子为了争位上演了窝里斗。
结果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流亡他国达19年之久,其间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始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在流亡途中,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的命,还做出了“割股啖君”这惊人举。
原来,一次重耳慌不择路跑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之时,发现一直跟着重耳的介子推不见了,有人就说他也受不了了,趁乱跑了,重耳为此很是痛苦。然而,不久,介子推就出现了,他手里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
重耳饿极了,也没有多问,一口气就喝干了这碗肉汤,这才发现介子推顺着大腿根往底下流血,顿时明白了一切,感动之余,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继位,当君主后一定重赏、加封你。
这就是“割股啖君”的故事。
19年后时来运转,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他上任后,为国为民,励精图治,建立霸业,有名君晋文公的美称,成就霸业。
而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心,要让他入朝为官,但介子推却背上老母亲上了棉山隐居。后来,晋文公亲自上山去请他入官为官,介子依然选择了避而不见。为了逼介子推下山,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晋文公心想一放火,介子推肯定就下山来,于是命部众放火。
然而,当满山大火燃起时,并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于是火一退,他马上上山寻人,结果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能生火吃热食,以寄哀思。
于是就诞生了古代一个节日,“寒食节”。
到了先秦时期,“寒食节”除了寒食禁火外,还有了扫墓的习俗。而到了唐朝时寒食节正式改名清明节。
之后,每逢清明节,满大街都是去祭扫祖先坟地的人。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lei)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酹者就是拿酒洒在地上,哭的、除草的、添土的,包括焚楮锭,就是烧的纸钱,还有就是拿着一块石头把纸钱压在坟头上。
当然,这是以前遗留的烧纸钱的习俗,现在提倡文明祭祖。此外,清明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插柳。这个习俗在江淮地区比较兴盛,在《岁时杂记》里面也有记载:”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之间尤胜,无一家不插者。”还有的更讲究,柳枝很长,也很有韧性,就用面食做成燕子的样子,把它穿在柳条上插在门楣之上。这叫子推燕,以此来纪念介子推的事迹。
当然,现在除了扫墓,还有郊游。一家老小在扫完墓之后,正好也可以郊外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