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恶心皇帝宋朝荒唐皇帝宋徽宗到底有多荒唐?

这位“青楼天子”宋徽宗赵佶,虽然与大多京城名妓有染,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就是不务正业,最后被金国抓去当了俘虏,所以他才被称为“荒唐皇帝”,连《宋史》都评价他: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01恬不知耻的“青楼天子”

按理说赵佶无论是在亲王时期,还是当了皇帝后,身边都不缺美女,但他却有着特殊的爱好,从亲王时期到当皇帝后都没有改,就是没事喜欢微服游幸青楼歌馆。

相传,赵佶对青楼的喜欢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时几乎所有京中名妓,都与他有染,而且在亲王时期,他还经常把名妓长期养在王府中。

那这些名妓中,最著名的就是李师师了,在小说《水浒传》中,特意编排了宋江通过李师师的引荐,才觐见了赵佶,当然了《水浒传》是小说,不过也从侧面印证了赵佶对李师师的痴迷。

而李师师本来并不姓李,她其实是一个开染坊的商人王寅的女儿,但四岁时父母双亡,被开妓院的李蕴给收养了,这才叫了李师师,这个李师师色艺双全、慷慨狭义,所以人称“飞将军”。

话说,真不知道当时的宋朝人是怎么想的,竟然起了一个“飞将军”的外号,不过不管怎么说,反正李师师特别出名,那她自然逃不出赵佶的魔爪。

而赵佶在见了李师师后,惊为天人,非常喜欢李师师,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他专门设立了一个“行幸局”,来负责他出宫寻欢作乐的事宜。

并且这个“行幸局”没事还得帮赵佶撒谎,比如赵佶去看李师师了,自然不会上朝,“行幸局”的人就得跟朝臣解释,说赵佶在宫中搞宴会呢,上朝就免了。

如果赵佶在李师师那待的时间长了,接下来这帮“行幸局”的人,还得跟朝臣解释说,赵佶得病了,一段时间内不能上朝了。

要是一次两次还行,可赵佶总请假,那朝臣肯定要调查赵佶到底怎么了,虽然赵佶知道逛青楼磕碜,一直在隐藏这个事实,但哪有不透风的墙,慢慢的朝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不过大多数朝臣却装聋作哑,毕竟揭露了皇帝的丑事,自己绝对没有好果子吃,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佶都过得比较逍遥,朝臣们也都心照不宣。

可我们知道历朝历代都有忠臣敢于直谏,当时的秘书省正字曹辅听说了赵佶的这桩丑事后,立马上书赵佶,建议赵佶爱惜龙体,以免沦为世人的笑柄。

赵佶接到上书后,勃然大怒,竟然恬不知耻地给曹辅定了一个污蔑天子的罪名,把曹辅直接给发配了,那自此以后,更没有大臣敢规劝赵佶了。

接下来赵佶也就一直跟李师师厮混起来,据说在赵佶被金国俘虏后,金国原本想把李师师也抓走,但李师师却奇迹般地消失了,从此再也没有找到李师师的踪影。

02荒唐皇帝却是艺术成就最高的皇帝

我们说赵佶荒唐行为,必须说一下他的艺术成就,如果单从艺术角度看,赵佶无疑是最成功的皇帝,他提倡诗、书、画、印相结合,重视神形兼备。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不管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阁楼,他都生冷不忌,样样精通,并且他注重写实,以精细逼真著称,这个特点也被后来的元明清画家继承了。

而且他不但自己搞艺术,还喜欢拉着大家一起搞艺术,他开创先河成立了翰林书画院,培养出了李唐、王希孟等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并且他还将绘画纳入科举考试之中。

一时之间,赵佶将画家的地位提高到了历史顶点,不过绘画好就能当官的这种方式,实在不能让人理解,这用人也太草率了吧!但也侧面印证了赵佶对绘画的喜爱。

那赵佶的这一举动,也深深地刺激了当时的绘画发展,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在赵佶的鼓励下,由张择端完成了,这幅歌颂太平盛世的历史长卷。

那赵佶自然也成了第一个收藏《清明上河图》的人,得到这幅画后,赵佶特别兴奋,特意用他著名的“瘦金体”笔法,在画卷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这五个字。

那提到了“瘦金体”,我们就多说一点,赵佶不但在绘画上的艺术成就颇高,他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同样令人惊叹,赵佶在学习了黄庭坚等人的书法后,竟然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瘦金体”。

“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我们从赵佶传世的很多书法作品中,就能看出这种字体的独特之处,虽然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但也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书法流派,后人争相模仿。

我们看了他的书法后,就会觉得,这哪是皇帝,明明就是一位才华横溢、个性张扬的艺术家,但就像我们之前说的那样,艺术成就虽然高,当皇帝却绝对不合格。

其实,纵观古代王朝历史,基本上艺术成就高的皇帝,都没什么好下场,比如隋炀帝、陈后主、李后主,他们都能搞点舞文弄墨的事,但也成了亡国之君。

那有人可能会说了,乾隆喜欢吟诗,也没亡国啊!那你就仔细翻看一下,乾隆到底把诗写成了什么德行,那根本不能算作是艺术。

不过,如果赵佶只专一地搞艺术,就算与李师师眉来眼去,或许也不至于导致北宋灭亡,天知道他哪来的精力,除了搞艺术、逛青楼,竟然还有经历折腾很多事,比如他还喜欢蹴鞠(踢球)。

03重用奸臣胆小如鼠

如果说喜欢艺术和女人,我们能理解他,不喜欢朝政的事情我们也忍了,他要能用点明白人,也不至于导致北宋灭亡。

可赵佶都用什么人呢?基本上就是跟他臭味相投,或者对他一味吹捧的人,比如蔡京、童贯、高俅等人。

那在这些奸臣的影响下,赵佶在荒唐的路上越走越远,比如他喜欢花石,就让这些手下帮他搜集全国各地的花石纲,谁帮他搜集的好,他就给谁加官进爵。

再比如,他喜欢蹴鞠(踢球),就拉着高俅蹴鞠,并把蹴鞠技术好的高俅,一路提拔起来,而高俅本来就是一个混混出身,能有什么本事?可赵佶就是信任这些人。

但这些人靠得住吗?当然靠不住,在防御金军入侵的过程中,赵佶派去了自己信任的童贯,原以为童贯能帮他尽心尽力。

可这个童贯看到金军大兵压境后,竟然吓得直接开溜了,底下的将士们请求他留下来,结果这个童贯跟赵佶一样厚颜无耻,他竟然说:

“我只是受命宣抚,不负有守土的责任,如果要宣抚司守土,还要你们干什么?”

结果他一走,立马军心涣散,我们知道在战场上,恐惧是会传染的,所以恐惧的宋军根本无法抵御金军的进攻,导致节节败退。

长驱直入的金军,很快就威胁到了北宋国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安危,这时候如果赵佶有点担当,是不是应该重整旗鼓御驾亲征了?

他却没有,反而听了奸臣的谗言,罢免了抗金名将李纲,导致在金兵围攻汴京时,无力抵御,最终北宋灭亡。

同时,他的想法也很奇葩,关键时刻竟然甩锅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当上了太上皇,美名其曰,自己坚决不当亡国君,那你早干什么了?

接下来,靖康之耻来了,赵佶和儿子赵恒(宋钦宗)都被金军抓走了,在被金军囚禁过程中,赵佶受尽了折磨,不过作为艺术皇帝,他依旧没有忘了吟诗作对,写出了很多哀怨、凄凉的诗句,比如: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

但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卖后悔药的,不管赵佶多么的悲伤,他也只能在金国过完荒唐耻辱的一生。

04小结

所以说,这个赵佶即可悲又可气还可恨,一手好牌打得稀碎,虽然他对当时的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创造了新的历史高度,但他也彻底毁了整个国家。

他的荒唐,使当时的国民,喜欢艺术、不务正业;他的荒唐,劳民伤财,致使国力减弱;他的荒唐,使他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军事上不断失误。

最终,宋徽宗赵佶不但断送了北宋的大好前程,也把自己推入到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历史上最恶心的皇帝,宋朝的荒唐皇帝宋徽宗到底有多荒唐?-风君小屋帮我吧

历史上的哪个皇帝玩权术最厉害最心狠手辣最臭名昭著?

在中国历史上论权术鼻祖非赢肆,赢荡父子二人莫属,赢肆怒裂商君,尔后🈶绝杀甘龙等一干守旧老臣,才一如既往的推行了商君的强国新政,可谓惨忍阴险,昭襄王又因白起骄傲自大不尊王命而绝杀了它。大汉帝国的刘邦夫妻俩也是权术老🌶惨忍狠毒,将开国功臣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一惨害治死。大唐天下的武则天更是丧尽天良,不但阴险的惨杀忠臣良将,仅虎毒也食子的杀了多位亲生儿子小公主,不达目地不罢休。宋太祖赵匤赢怕军权势大的将领亦杯酒释兵权,可谓权术绝伦登峰造极。~~~~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惨无人道为儿孙拨刺造势,短短十几年利用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关削弱:抓捕,杀虏了几十名朝庭重臣,真令人不寒而泣,草木皆兵,以蓝玉胡大海,胡维庸案为例,受纤连的王公大臣连座三族者不下十余万人,🈶的大臣早晨起来与家人告别,生怕晚上回不了家。大清帝国的雍正帝也是位权术玩弄老手,卸磨杀驴斩了西北王年更尧,杀了其舅总理大臣九门提督,及科考案替罪羊数人,权谋老手还🈶慈禧太后,和袁大头,以及国民党总统蒋介石先生,他的权谋手段青岀于蓝而又胜于蓝,可谓卑鄙无耻,尽为为人不耻的地皮流氓手段。

刘邦是不是古代皇帝中最无能无赖的?

汉高祖刘邦要是最无能无耻的的皇帝,那自秦汉以来就没有优秀的皇帝了,这年头键盘侠和带历史学家总爱抓住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不放,总是试图从这些人光彩的一身中找点生活上细节上的瑕疵,这些人就是有受迫害、受虐待的倾向,那个动辄屠城的项羽这帮人倒是爱的不行,杀人无算视百姓为草芥的倒成了大英雄,约法三章与民修养的刘邦居然被题主说成皇帝中最无能最无耻的?

汉高帝刘邦,字季,所以也叫刘季,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作出突出贡献。毛主席曾经评价刘邦“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和项羽征战天下是正义之举,项羽残暴暴虐,动辄屠城,为政苛暴, 即使是对项羽抱有极大同情和美化的太史公司马迁也在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起义军的六次大屠杀:

第一次襄城屠城,坑杀全城平民。公元前207年正月,项羽奉命带领部属攻打军事要地襄城(今河南许昌南部),经过一番苦战,打下了襄城,但是恼怒守军的坚守抵抗,和人民中立作风,大肆进行了屠城。

第二次城阳大屠杀,杀光了辅助秦军抵抗的全城平民。公元前207年七月,项羽携刘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阳(今山东青岛北部),在攻占城阳后,采取了屠城的方式来结束打扫战场。

第三次新安大屠杀,屠新安泉城老小,无一遗漏。

第四次咸阳大屠杀,杀戮关中平民无计,大烧,大杀,大劫掠,大掘墓。

第五次破齐大屠杀,坑杀田荣降卒数目不详,大劫掠大烧杀,逼反复辟后的齐国。

第六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的利害说辞,放弃屠城。

这样一个屠夫居然有人吹捧?希望他胜利?

还有人说项羽的死亡标志着贵族精神的消亡,拜托了你一个无产阶级关心权贵的生死?当年推翻三座大山是为啥?

说刘邦无能无耻的人其心可诛,刘邦登基后消灭了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开国皇帝之一,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皇帝太少了,可遇而不可求,刘邦伟大的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为什么雍正皇帝在民间和野史在老百姓心中是位残暴的帝王?

为什么雍正皇帝在民间和野史在老百姓心中是位残暴的帝王?军墨史说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说古代帝王被黑,雍正大概是最冤之一。篡位登基、血滴子灭兄杀弟、最后被吕四娘割下脑袋,不一而足。这一脚本的总体思路就是,雍正是个残暴无比的皇帝。那么,这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雍正在民间老百姓心中的形象,经历了几个阶段,是一个“先扬后抑再扬”的曲折反复过程

雍正帝去世后,在很长一段时期,无论是老百姓的口口丰传,还是民间野史,赞扬的成分居多,总体上来讲,对雍正的评价还是很正面的。清朝文字狱很厉害,当时即便有少数人对雍正恨之入骨,他们想黑一下,也不可能有正常的传播渠道。

尤其是在乾隆一朝,皇帝牢固奉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容不得任何对父皇的大不敬之辞。不可否认,乾隆登基之后,对雍正朝一些制度进行了调整,对先帝提拔起来的个别大臣采取了措施,但乾隆帝没有对父皇有任何怨言,在舆论宣传上,把控是非常严厉的。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诋毁的声音呢?19世纪晚期。近代以来,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政治需要, 否定清朝的声音逐渐兴起,对雍正帝的恶评作为大气候开始出现,许多清朝皇帝都成为批评的对象,雍正更是被塑造为残暴的形象。新文化运动之后,清史学科逐渐发育,沿用了之前的思想。

大的背景是,清朝末期,对外战争惨不忍睹,屈辱感带来的是国人的怀疑感。近代以来,思想启蒙运动开始,正好把这种屈辱感上升到政治高度。留日学生、华南会党以及革命党人,把黑雍正作为强烈反清色彩的一种政治语言,这也是邹容《革命军》表达的一个观点,与当时的“科学”“道德”观念,甚至人类学等联系起来,让仇视清朝皇帝带来政治正确。这场“恶评清朝”运动,主要是粗言恶语咒骂清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这便是民间开始黑雍正的大的时代背景。在这一风潮之下,雍正帝的历史形象评价迅速走向负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雍正帝被塑造为刚劲有力的改革者,其历史评价基本是正面的。特别是近二十年,民间受《雍正王朝》历史小说、影视剧的影响,好评声音、抱不平的声音逐渐增多,形成了强大的民意基础。但一些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三观基本定型,内心的负面情绪不会轻易化解掉。

二、老百姓并不掌握宫廷内幕,有人故意制造黑材料引导舆论,那么到底是谁在抹黑雍正?

100多年间,抹黑雍正的负面信息没有流传开来,不是说不存在,只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罢了。雍正登基之后,反对他的人便开始“写段子”,编织关于他的一些“黑材料”,这一点,从“曾静案”可以得到印证。

当时,由于宫斗非常惨烈,对雍正帝留下负面记忆的人数,应该是相当多的。被处决者的亲人、被流放到各地的官僚,为数也不在少数,他们对雍正帝无疑有着强烈的仇视,非常愿意制造与传播一些关于他的“段子”。这也很好理解,他们感到不公正的对待,甚至整个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所以必然会对雍正帝带上负面观感。

这些“段子”虽然不成体系,有的只是一些语焉不详的片断,也只是在小范围中流传。但这些隐伏下来的零星野史,就是一颗火星,终于在雍正帝去世一百多年以后,火星四溅,形成燎原之势,变为“恶评雍正”的资源。

因此,带头黑雍正皇帝的,首先是当时的那些政敌们,他们知道很多宫廷内幕。由于雍正在继位初期,对亲兄弟们下手都非常狠,遭到政敌的报复也是必然的。既然无法在政治上实施报复,那最有杀伤力的,当然就是流言蜚语、造谣中伤。

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几乎得罪了大部分读书人。历史是由读书人书写的,他们会在里面掺杂一些“私货”。在古代,底层的社会舆论掌握在笔杆子手里,明面上斗不过,官方史书由雍正的后世子孙掌控,只但可以在民间野史中唱衰雍正,有多黑就抹多黑,久而久之,民众也就接受了雍正是个暴君的形象。另外,上世纪80年代前后,港台根据野史传闻拍摄电影电视剧,一些无稽之谈的偏颇编导,也让广大缺乏历史常识的群众产生误读。

三、古代任何一个帝王,都可以整出一些黑材料,雍正不可避免也会留下一些口实和把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干事,大概就没有问题,越干大事,问题只会越多。尤其是雍正,他是性格阴鸷的铁腕帝王, 在钢猛施的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政策性的偏差与漏洞。

首先是是严厉的思想文化控制。雍正朝文字狱很可怕,“维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动不动就实行连坐之法,执行起来也异常严酷。知识分子基本上不敢随意讲话,著书立说都十分小心,政治空气非常沉闷肃杀。这期间,株连错杀了很多人,形成很大冤假错案。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的皇帝,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初步实现了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雍正重用不是科甲出身的田文镜等人,一意推行一系列艰难的改革。一是摊丁入地,这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地主阶层打击较重。二是耗羡归公,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这就是现在有的国家所说的“高薪养廉”。三是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虽然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老百姓,但是严重损害了官僚士绅的既得利益,读书人更是恨恨不平。这必然遭到他们的激烈抵制。于是,他们就利用手中的“话语权”,编造了许多给雍正抹黑的谣言,并在无知的民间广泛传播,一直流传到如今!

雍正治国,相当于现在的“依法治国”,雍正是一代明君,但不是仁君,没有“妇人之仁”,自然得不到既得利益集团较好的评价。他疾恶如仇,执法严苛,惩治贪官污吏毫不留情, 即位前便有“冷面王”之称,,不少官僚大族被他抄家,后世称之为“抄家皇帝”。所有这一些,都会在执行上出现偏差,都会留下政敌攻击的口实。

四、清代史料的公开出版发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雍正,整体形象评价开始逐渐公正客观

上世纪70年代后期,清代史籍《清史列传》《清史稿》《清实录》《清会典》等,开始陆续出版点校本或影印本。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些“大内秘档”,“久在深闺人未识”,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些图书获得空前的“流量”,专家学者更是给予很高的关注度。研究清史,这时期有了使得条件,有了可靠易得的参考书“加持”。

然后,第一历史档案馆向读者开放了阅览档案,而且许多档案也出版发行,清史史料进入了突然出现了信息“爆棚”。很多在以前不可研究的问题,比如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史、社会史,就此门户大开。后来,40大本的《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出版,一场透明式的研究开始,人们终于可以直面雍正朝的全貌,雍正较为真实的形象展现了出来。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雍正朝的一系列研究成为显学,这些研究显示出,雍正帝的强力改革,化解了康熙中后期的诸多弊病,对18世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雍正继位时,国库储银只有700多万两,但到乾隆继位,已经增加到5000万两以上。类似这些强有力的历史数据,基本上能够体现雍正皇帝铁腕改革者的正面形象。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总而言之,“军墨史说”认为:虽然民间野史中,有一段时间,雍正实在被黑的够呛,但在清朝时期,记载都是正面的。开始大规模抹黑,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因为文字狱不复存在,政敌们脱下了枷锁,新文化运动找到了依托,而且,雍正身上的故事,也实在是太多了。

南北朝最荒唐的皇帝是谁?

南北朝最荒唐也最昏庸的皇帝是刘宋昏君孝武帝刘骏居然和自己亲生母亲太后路惠男乱伦苟且,在历史上仅此一例,荒唐无耻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