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错用三人,刘备的人物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

1.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刘备年轻时师从东汉大儒卢植不爱读书,喜欢弄狗骑马,喜欢结交豪爽之士。因此,青年时代就有不少年轻人争相依附他,这是他性格的优点。

刘备宽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买、笼络人心。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豪门士族的政策,发还他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而深得民心。

2.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刘备礼贤下士,慧眼识才。在爱才、用才上,尽管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有共同的特点,但刘备比他们两人更胜一筹,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陈寿也评价刘备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刘备创业之初,势单力薄,颠沛流离。虽然两次占据徐州,但都最终失败,但是他注意收买人心,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以民为先。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有了著名的“隆中对”,形成自己的立国纲要。他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共谋大业。他在乡党之中得到后来勇冠三军的关羽、张飞,重用行伍出身的魏延,成功地镇守了汉中这个战略重地……从另一方面说明刘备知人善任的本色,很会笼络人心。

3.坚韧不拔,终成大事

刘备性格中还有坚韧不拔、屡败屡战的优点。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依靠袁绍时,受到节制,依附曹操时,曹操众谋臣想诛杀他。曹操两次都免杀,并以礼相待,后他又趁机逃脱,联吴拒曹。他也曾依赖刘表,却被刘表暗地里提防,忍辱存身,以图称霸。可见他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

4.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身居高位,有如此广阔的胸襟,实为难得,所以后世人都以宽以待人评价刘备。

刘备一生错用三人,刘备的人物性格特点?-风君小屋帮我吧

刘备得到四川最关键的三个内奸?

三国时期,刘备白手起家,奋斗大半生,屡战屡败,多年寄人篱下,连一个稳定的地盘都没有。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荆南四郡,又从孙权手里借来南郡,才有了立足之地。

在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进入益州,开拓益州,事业才进一步腾飞。公元214年,刘璋归降,刘备彻底夺取益州,事业才像模像样。

刘备之所以顺利夺取益州(现在的四川),得益于三个关键的内奸,那么这三个内奸分别是谁呢?他们之中谁的结局最好,谁最惨?

第一个:张松

张松,字子乔,益州别驾,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放荡不羁,但是很有才干。他就和庞统一样,都是丑陋的外表,内心却藏有大智慧。他认为刘璋暗弱,在其手下埋没了自己的才华,于是想要找一个更大的平台,一展自己雄才大略。

张松第一目标选中了强大的曹操,但是曹操看不起张松,他于是选择了替补目标刘备。他不是一个人投奔新主人,而是带着厚重的礼物给新主公投名状,这个厚重的礼物就是益州。

没错,就是益州,张松要出卖刘璋,将益州献给新主公。他在出使刘备后,越发感到刘备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主公,于是一拍即合,劝刘备入川,伺机夺取益州。

张松在出使完毕后,回到成都,向益州牧刘璋报告,曹操靠不住,还是你的同宗兄弟刘备靠谱,可以帮助你抵御汉中张鲁的侵略。刘璋没什么主意,没多加思考,也就同意了张松的建议。他于是派出法正,前去荆州迎接刘备入蜀。

刘备入蜀一年后,在葭萌关呆着,一直找不到机会占据益州。他于是假意给刘璋写了一封书信,大意是曹操为报赤壁惨败之仇,派兵征讨荆州,荆州诸葛亮、关羽请求刘备回去支援。刘璋还没什么表示,也没怀疑刘备,但是内奸张松却坐不住了,害怕刘备无功而返,退回荆州。

他也是慌忙给新主公刘备写了一封书信,劝阻刘备千万别离开益州,要一鼓作气拿下益州,我是您忠实的内应。这封书信被张松的兄长张肃看到了。张肃害怕弟弟张松连累自己,不明不白丢了小命,他于是向刘璋告发自己的胞弟张松。刘璋再软弱无能,对于出卖他的手下也不会手软的,立刻将其擒获,严刑拷打之后杀害。

第二位:法正

法正,字孝直,是名士法真之孙。他是陕西人,早年由于饥荒,与好友孟达一起入川辅佐刘璋。像法正这种不是益州本地人,却在益州当官的人,被统称为东州派。但是由于刘璋暗弱,法正感到自己怀才不遇,十分苦恼,便与别驾张松一拍即合,出卖刘璋,将益州献给新主公刘备。

在张松的推荐下,法正作为使者,前去迎接刘备入川。他在见到刘备后,一见如故,认为刘备有雄才大略,感觉终于遇到明主了。法正积极鼓动刘备以入川,早日占据益州,成就霸业。他比当事人刘备还着急,还上心。

在刘备入川之后,刘璋准备的接风宴上,法正和庞统策划刺杀刘璋,帮助刘备夺取益州,幸好被刘备制止了这个疯狂的举动。

在刘备彻底占据益州后,法正成为刘备身边仅次于诸葛亮的大谋士,为刘备出谋划策,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黄忠斩杀征西将军夏侯渊,便有法正的谋略。可惜的是,在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后第二年(公元220年),45岁的法正英年早逝。

第三个:孟达

孟达,字子度,他和他的好朋友法正入川,投奔益州牧刘璋。在公元211年,孟达和法正迎接刘备入川,为刘备顺利占领益州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战后被封为宜都太守。 他最大的战绩是夺取房陵、上庸三郡,但是却被刘备义子刘封抢夺了胜利成果。

在关羽包围樊城、襄阳时,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但是却被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在关羽战战败之后,孟达害怕刘备治罪,再加上刘封抢夺了他的鼓乐队,于是率四千多手下军队投降了曹魏。

孟达,先叛变刘璋,现在又叛变刘备,投奔曹魏,这典型的三姓家奴。这还不算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孟达在曹魏的靠山桓阶、夏侯尚死去,受到排挤,又和诸葛亮、李严联系,想要再次回归到蜀汉的怀抱。

但是事情败漏,司马懿带领大军讨伐,至少需要30天的路程,而其8天,就到达上庸城下。孟达惊慌失措,他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司马懿斩首示众。

《晋书》中记载: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

结语

刘备能够顺利夺取益州(四川),主要得益于张松、法正、孟达这三个内奸。这三个内奸结局也不尽相同,法正英年早逝,相对来说却是三人之中结局最好的人了,他在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汉中建功立业之后去世的。

其他两人张松和法正死于非命,张松事情败露,被刘璋处死,孟达多次叛变,终于遭到报应,被司马懿斩杀。相对来说,张松比多次叛变的孟达更惨一些。

法正结局最好,张松结局最惨,孟达也是死于非命,可知内奸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惨的。

为什么刘备能把关羽和张飞的手掰开?

一、刘备是武功高手!

刘备习学并身怀双股剑武艺。按通常练武之理,单手尚难自如使用一柄刀或剑,能够双手各使兵器的人,必是臂力超群之人。而且更比单手器械更需要力量和耐力。再则,刘备多次历经匹马落荒或枪林箭雨均能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连正史也未有其受伤记录),虽有某些时候得大将赵云冲前闯围开路,他在后边跟着跑,同样会受到敌将攻击。观此种种,刘备在武功造诣上,绝未低能之辈,只是无机会一展身手而已。

二、关张二人就坡下驴!

两人拳来脚往打成平手,心中已有惺惺相惜之意,都想找个台阶停手并结交朋友!刘备气度不凡,关张二人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后来三人果然情投意合结为兄弟!

算不算用错人和跟错人?

主要是诸葛亮的责任,是不识人!让马谡滔滔不绝的讲军事理论给迷惑了。刘备生前曾告戒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没往心里去,倒至后来的街亭失守。诸葛亮精心准备几年第一次北伐,是功亏一篑。

刘备最无耻的三句名言?

你可能不了解关于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但是三国这段历史,即便是个历史盲,也能唠上两句,因为这个年代的历史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各类影视剧、电子游戏层出不穷,无形间让这一段历史深入人心,然而要问你在三国时代最喜欢谁,答案也许会是关羽、诸葛亮、曹操等,但很少有人会喜欢刘备,因为他这个人确实有些过于虚伪,不过他并非一无是处,蠢哥挑了3句他的名言,基本也能够概括他这个人的一生了,这第一句很无奈,第二句很无耻,第三句则令人深思,也值得后世称赞!

咱们还是一句一句的聊吧。

无奈的第一句: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刘备剧照)

我们常用“三姓家奴”来形容吕布,毕竟吕布这人多次跳槽,而且每次跳槽之时还要反咬这旧主一口,令人不齿,但刘备其实也做过类似的事,他曾经投过卢植、朱隽、刘恢、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甚至在后来刘璋迎他进川,他还抢了人家的川蜀,比起吕布也好不到哪去,然而对于他而言,这也是无奈之举,所以才有了他那句“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

无耻的第二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刘、关、张三兄弟剧照)

想要夺得天下,可不是凭借一句“我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就能够俘获人心的,还得实实在在的给人好处,所以刘备这人在表面功夫上真是做得够足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确实是有够无耻的,当张飞醉酒失徐州时,他说了这话,可曾考虑过自己的妻子是啥感受?其实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他在长坂坡对刘禅的那一摔,赵云废了好大的力气才救回阿斗,他为了俘获人心则将阿斗往地上一摔,真是个好兄弟,好爹啊!不过你也不可否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还就吃他这一套,他也算是成功了。

令人深思的第三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到了临终托孤的时候终于说了句值得流传千古的名言,那即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不知道刘禅有没有听进去,但至少这句话是值得咱们深思的,这也是刘备说过为数不多的值得称赞的名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