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2022世界杯语录,马健提倡学习国足甚至可以归化詹姆斯?
中国足球归化了艾克森和李可,而且很可能还要继续归化阿兰、高拉特这样的球员。在首次代表中国国家队的比赛中,艾克森独中两元,帮助中国队击败了马尔代夫。可谓“初尝甜头”。
那么,中国男篮到底要不要归化一些球员,从而提升中国篮球的整体实力呢?
不得不说,过去10年中,世界篮球都在进步,而中国男篮不进反退,跟欧美篮球的差距越来越大。接下来,随着易建联的退役,中国队势必会陷入更深的低谷之中,给姚明的改革任务越来越重。从过去这些时间来看,姚明注重联赛、注重基层篮球氛围的营造,但这些做法都不是马上见效的。但如果归化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就是马上可以见效的。比如日本、韩国、菲律宾都已经有了归化球员,他们对于本国篮球水平的促进还是非常明显的。
前中国国手马健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完全可以归化。如果詹姆斯愿意为中国争光,那么也应该毫不犹豫地归化。
马健的意思当然不是要归化詹姆斯。但是,相信马健说出这番话也是有依据的。在中马之战中,艾克森唱中国国歌,披中国国旗,而且他自己也直言不讳表达了喜欢中国、愿意为中国出战的想法。虽然他没有中国血统,但如果问一个问题,你是更希望一个黄皮肤黑眼睛但不爱中国的球员,还是一个其他肤色但热爱中国的球员为国征战呢?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中国现在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待遇,也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环境,越来越多高水平的球员会开始向往中国——就像很多人向往美国国籍,是一样的道理。而且久而久之,他们会对中国的文化非常认可。可以想象,如果艾克森长期定居中国,学一点汉语,那么除了一些生理特征之外,他跟普通中国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不排斥归化一些真正愿意为中国队效力的高水平球员,但也不会为了归化而归化,情感认同、文化认同是最重要的,否则跟雇佣军没什么关系。
换另外一个角度想想,归化球员不仅可以马上提升球队的实力,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诱发一种“鲶鱼效应”。试想,周琦、郭艾伦这个级别的球员,在国内已经鲜有竞争对手,但是如果归化其他球员了,对他们的地位形成威胁了,是不是可以引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呢?如果形成良性的竞争,那么,对于中国篮球的整体实力提升是有帮助的,而且,很可能是立竿见影的。
也有人说,中国篮球目前还没有像足球那么烂。但是仔细想想,亚洲和非洲篮球的整体实力已经脱轨,如果中国放到欧洲去比赛,那么能打赢谁呢?
(图片来自网络)
朱婷一句话上热搜榜13名?
朱婷在人大代表通道,讲述女排精神:
“努力在赛场上凑国歌、升国旗,但这种精神不是胜利的时候才有,而是一直存在的……有时候明知得不到冠军,我们也会竭尽全力!这种信念一直都在,从来没有改变过。”
2019年以“十一连胜”胜的成绩蝉联世界杯冠军。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获得的第五个世界杯冠军、第十三个世界三大赛冠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铁榔头”郎平为队长的中国女排取得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从此,女排精神成为一种国民印象,家喻户晓。
而中国女排并非不会输,朱婷在“代表通道”分享了一个输球的故事:2018年世锦赛,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拼了五局输给意大利。当时,大家都很沮丧,很难过。
比赛以后,郎平给姑娘们开会:“姑娘们,要打起精神,我们不能凑国歌了,我们要把国旗升起来!”
郎指导当时说话的声音并不是很大,但是队员们一下子被她点醒:得不到冠军,第三名也要努力争取。
小编回想2019年世界杯,每一场我都会追,女排姑娘们一分分地追,一分分地扣球。
姑娘们为了救球,哪怕狠狠地摔倒落地,也不顾疼痛,迅速爬起来,忘我投入到比赛中。
在香港站,中国女排对战日本女排,艰难拿下前两局,到了第三局,中国女排开局处于下风时,丁霞被裁判吹触网违例。
尽管鹰眼显示,丁霞并未触网,但裁判还是把这一分给了日本女排。队长朱婷也站出来,向裁判表达误判抗议。
但最终,裁判组还是认定日本队得分,此后,日本队趁机起势,6—11中国队落后比分进一步扩大。
姑娘们有点心灰意冷,虽已鏖战两局的朱婷声音都沙哑了,但她仍在为队员鼓劲,最后大吼了一句:“(把分)拿回来。”
暂停结束,朱婷上场后“火力全开”,频频暴力重扣,堪比“高空轰炸机”,一分分暴力扣球,一分分追平比分。
朱婷连连得分,说到做到,整场比赛,朱婷拿下个人18分,不仅多次在关键时刻重扣得手,甚至打出一记时速接近百公里的“死亡重扣”。
最终,中国队完成了本局逆转,以3—0横扫日本队,赢得了开门红。
到了十一场,中国女排战胜阿根廷后,郎平指导接受采访时,一度哽咽,并说女排姑娘们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奏国歌、升国旗……
回想这11场的胜利,“铁榔头”郎指导最终也抑制不了情绪,掩面落泪……
“凑国歌、升国旗”成为中国女排如今最闪亮的奋斗目标
女排姑娘“十一连胜”的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每天接近8个多小时的训练,晚上还有业务学习,要研究对方、分析自己。
在日本球馆,场馆不是很高,她们每一次去拼、每一次防守的时候,身体很多地方都是摔破的。
朱婷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让大家看了一下她身上的某处伤疤。
正如她说,女排运动员很容易磕伤,她自己身上也有很多疤,新伤叠着旧疤。
中国女排,如今能成为世界头号第一的霸主,完全就是这些女排姑娘们拿“命”相拼得来的结果。
结语
一个优秀的队伍,就得有一个卓越的指挥官。
自从郎平指导接手中国女排,把核心球员朱婷、闫妮、李盈盈等培养出来后,中国女排火力全开,在各大赛事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特别是郎平指导给女排姑娘的思想指导:升国旗、凑国歌,真的很鼓舞和振奋人心。
感谢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也特别感谢郎平指导,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注入灵魂。
愿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继续奏国歌,升国旗……
以上是我的看法,如在理,点赞、评论和关注我@何知了 每日有料更新
华人目前在马来西亚的地位是怎样的?
我曾在东南亚某孔子学院工作过,回国后,也教过一些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留学生。据亲身经验看,虽说跟印尼华人惨烈的“血泪史”比,马来西亚的华裔处境稍微好些,但与当地土著交往中,还是显得泾渭分明,而泰国的华人则属于本土化最顺利的一个族群。举个明显的例子,就自己的国家认知来看,泰国华人往往会很自然的介绍“我是泰国人,我是华裔,祖先来自中国”。比如,当年我接触过的泰国华裔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认知都没有任何异议。在他们的眼中,“华人”同“泰人”一样,都是泰国公民,自己的祖国是泰国,崇敬的是泰国国王,虽然祖先的籍贯是中国,但两者之间不存在冲突,他们在升学、就业、通婚方面,也没怎么感觉过被歧视。
而印尼和马来西亚学生,虽然拿着的是印尼、马来西亚护照,但总把自己当外人,甚至会用“他们印尼人”或者“他们马来人”这样的词汇形容印尼和马来人原住民。“我们”和“他们”分得很清楚,平日里跟马来人种,那些包头巾的穆斯林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
其实,这种国家认知方面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政府对华人的政策走向。一个多世纪以来,相比印尼和马来西亚那种上升到暴力的“排华行为”,以及各种政策层面的歧视,泰国要相对温和的多。
泰国人对华人的做法非常有深度:他们发现,印尼那种直接对华人的镇压和屠杀,攫取他们的财富的排华形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限制华人经济力量发展比不上用同化政策,鼓励通婚,改泰国姓氏,把他们归化为泰国人,这样华人经济就变成了泰国经济的一部分,那么,华人的财富也成了泰国的财富。
最典型的是来自梅州的老邱家——他信、英拉兄妹的祖先姓氏。在三代人的经营下,老邱家主动改了泰国姓氏“西那瓦”,建成了世界500强中唯一的泰国企业,家族出了三位总理,他信、他信妹夫颂猜、他信妹妹英拉。这种华人背景家族能坐上政坛一把手的,放在印尼、马来西亚,估计再发展半个世纪也难以企及。
再看马来西亚,目前,马来西亚的三个主体民族按人口多寡论,分别是马来人、中国人和印度人。其中,华人约为700万,占总人口的30%。
客观看,马来西亚的华人跟当年土著马来人的隔阂,已经积淀好几个世纪了。早在15世纪初,跟着郑公公下西洋的船队成员中,曾经有人选择在此定居,但量不大。真正第一次大批下南洋,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当年很多不愿接受大清国的明朝遗民和躲避战乱、饥荒下南洋的华人,纷纷选择定居东南亚。
此时,正赶上荷兰人殖民马来西亚。他们发现,这些北方东亚大陆来的华人,比当地的土著马来人更好学、更能吃苦,异常勤奋,为人诚信。于是,那些西洋的殖民者们,多喜欢雇佣华人当基层管理人员,用以组织、监督管理那些马来土著进行重体力劳动,给他们发放报酬,或者执行各种奖惩措施等等。后来英国人强行接手马来西亚,也是沿用了荷兰人的这个老路子。
很显然,在那个年代的马来人看来,华人就是洋人们的“狗腿子”一样的角色,狐假虎威,仗着洋大爷的势力,对自己进行“欺压”。两族之间,积怨历史很长。
还有就是19世纪末开始源自于潮汕和闽南的“下南洋”浪潮,除了主动奔前程、谋生计的,另有大量华工是被当成“猪仔”,贩卖过去的廉价劳动力。他信、英拉的祖先邱春盛就是这批下南洋的一员,辛运的是,邱老先生选择落脚的是泰国曼谷,而非印度尼西亚或者马来西亚。
这一批跟200多年前就已经定居南洋,给西洋人当管理人员的华人不同,清末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人多数都是干体力活、做小买卖起家的,通过割胶、采矿、跑码头可以勉强维持生计,加上同乡邻里之间相互扶持,一点点的集聚起来规模不小的产业,还建立起庞大的华人社区。到了二战时,华人们已经反客为主,成了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此时,富裕起来的南洋华人二代、三代,也纷纷加入到了救亡图存的活动中,自费买飞机,开回中国参加抗战。
战后,自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到上世纪末,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作用下,马来人掌控的政府一直明里暗里打压、排挤甚至迫害华人,比如,1969的马来西亚暴民排华事件,就被评为人类历史上十大排华事件之一。同印尼一样,在马来西亚,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开场合说汉语,私下教中文(正式的中文学早就被取缔)都属于违法行为,要被逮捕判刑。
(历史悠久的马来西亚中文学校,都曾一度被强制关停)
然而,长达半个世纪的打压和排挤,并没有缩小或者调和各族间政治经济和能力的差异,不但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经济发展严重拖了后腿。加上近二十年来,中国国力的增强,世界影响力不断加大,更有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马来西亚对中国经济越来越强的依赖性,还有,马来西亚华人精英人才不断地流失,让马来政府开始认真的赋予华人“实际平等”的权利,对华人政党活动的限制也逐渐放宽,马来政府内阁也出现了一些华人高官。
(马来西亚最杰出的企业家,有享有“酒店大王”和“亚洲糖王”之称的郭鹤年,从90年代开始把投资目标转移到了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对马来西亚的经济打击不小)
然而,即便如此,出于历史恩怨、种族与宗教的隔阂,目前华人在马来西亚,仍不能享受同马来人同等的公民权利,各种隐性歧视,还是无处不在。比如,大学同样的专业,对华裔和对马来裔的录取条件,差异巨大;事业单位优先录取马来人;很多法律和税收条款,专门揩华人企业的油,优惠政策只针对于马来人当法人的企业,美其名曰“维系社会公平、扶持弱势群体”……对,占有人口比率绝大多数,在各行各业都毫无理由的享有“优先权”的马来人,竟然长期属于“弱势群体”。
最近发生的,可以参考2015年7月,马来裔偷华裔手机事件引发马来西亚仇华风潮。华人店铺抓到马来人小偷,送警后,竟然遭到了当地马来人的打砸抢形式的报复,进而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华浪潮(下图),打着的就是“华人欺压弱势群体”的噱头……
毕竟,抛开历史恩怨来看,马来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跟佛教理念不同,伊斯兰教本身就比较排斥,而且清规戒律还挺多;此外,由于华人上进又勤奋,在经济领域明显领先马来人,多属于富裕阶层,这就很容易招致马来人的忌恨和抵触,引发仇富情绪。
此外,还有马来西亚的华人强大的家族势力和宗祠观念,也让马来族感到非常不舒服。
现在看起来,马来华人比咱们更多的继承了老时代的那种家族血统和宗祠观念。时至今日,大部分传统华人家族,依然保留着家族大事由族长主持,在宗祠商讨和决定的习惯。
实际上,也正是这种强大的以血亲为纽带的家族文化,成功维系了宗族内部巨大的凝聚力,让他们能够在异国险恶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延续发展。
总之,个人观察,跟泰国华人学中文多是为了“刚需”和考试(在泰国,汉语是中高考可以选择的主要外语语种)或者贸易赚钱不同;印尼、马来西亚的华人对于中国、汉语的热情往往更主动,更源自内心的“归属感”。现在的许多马来华人家庭,中老年那一代,多数都经历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汉语教学中断期,中文只会说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客家话等等,但他们一方面开始勤学汉语普通话读写,一边非常认真、下本儿的督促后代学习汉语。
(马来西亚华人财长林冠英,他曾因为用中文回答记者问题而遭到马来西亚国内媒体的口诛笔伐)
总的来看,马来西亚虽然也属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却很难说是一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国家。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被逼”独立的经历。当年,公投的时候,本来说的好好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结果实际执行上,成了“马来人的马来西亚”。
目前,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马来西亚华人处境早就大有好转,虽然偶尔遭遇不公,但比他们的父辈已经强了太多了。很多华人既没有经济能力举家移民去西方国家,也并不想回到没了亲人建在的中国,他们早已习惯了马来西亚的生活,加上手头放不下的产业和事业,就这么一代又一代的坚持了下去。
称球队的拼劲韧劲让人看到希望?
央妈“盯”上女排姑娘了。
女排比赛,传递正能量,央视当然不会错过这消息,战胜美国队后的,给了约23秒的来播报和点赞。
看到央视如此播,球迷说了:“央妈不用这么客气,一点微小的胜利,十一轮打完给个10分钟就行了”“11连胜再播也可”……点赞的,转发的,大家都要称赞姑娘们。
在赢巴西队后,点名表扬,拼搏韧劲让人看到希望,没错,战巴西时遇到小挫折,积累了打美国队的积淀与火力,3-0痛宰了美国队。
昨晚的新闻联播又报道女排了,这次央妈以《女排世界杯,女排3-0击败美国获七连胜》快报形势,报道了事实,点赞女排,称为实现卫冕奠定基础。
女排是一支值得表扬的队伍,她们传递了、传递着,还将继续传递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这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精神力量。
战美国队,女排用疯了一样的表现,打到基拉里眼眶发红,眼噙泪水,打到美国队人仰马翻,生无可恋,像美国这样的队伍,战而胜之,太应景,太提气了!
看了下,不仅仅是央妈报道,人民日报等各大官方媒体、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时刻聚焦女排世界杯,及时把胜利的喜悦和女排精神传扬,在国内体坛,还有哪支队伍有如此能量?男篮、男足吗?——呵呵了吧!
看到那两支队伍学这个,学那个,他们到底该学什么?最该学的是身边的中国女排!郎导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就是男篮和男足学习的榜样!
郎导的“升国旗,唱国歌”成为热搜,这是女排参赛目标,这六个字,其他队伍同样要来学习。
9月29日,让我们共同期待“升国旗,奏国歌”那自豪的时刻!
有没有一档综艺节目你觉得被低估了?
《现在就告白》,目前已经播了三季
然而,在某瓣上却连个评分都木有哇。可见人气有多“高”了(捂脸)
虽然这节目人气不咋地,但废姐觉得一档综艺的灵魂在于它价值观的碰撞。而《现在就告白》就是这么一档碰撞得相当有火花的综艺节目。
为啥这么说呢?
这档节目每期都充斥着狗血、奇葩、搞笑的剧情,加上耸动的标题,看点十足!
看到这些标题,是不是很刺激?
但这些氛围背后,讲的却全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情感问题,通过主持人和嘉宾的点评把这些问题拆皮去骨,直达要害,让观众从痛苦中感悟、从痛苦中成长……
废姐先简单介绍几个自带十万的编剧的故事吧。
故事一:女生因为男票和前女友走得太近,上节目倾诉
港真,不就是男票的前女友吗?这个烦恼还真的算是蛮平常的。
不成想,开局平平无奇一句话,接下来全是狗血高能。
女生吐槽说:男票动不动就玩消失,而且每次一消失就是一两天,电话打不通,消息也不回……
emm两个人明明是恋爱关系,玩失踪是几个意思啊兄dei?
结果一问,男票理直气壮地解释说:是和前女友在一起工作!!因为有商业机密,所以手机信号被屏蔽嘞。
鹅且更神奇的是,男票去前女友那一趟,两天一夜,回来手里就会多了十几万。
啧啧啧…我!!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前女友,废姐也蛮想要der呢?
故事二:男生上节目,跟女友告白求婚
本以为是个爱情故事,没想到是炫富狗粮二连击。
全球限量手表,钻戒,手链…统统安排上了。
看到这里,就连废姐都心动感动了。毕竟,男生舍得给你花钱,确实能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他是爱你的啊。
可没想到哦,面对男友情真礼厚的求婚,姑娘竟然把花给扔了,还气愤地拒绝了?
姑娘表示:花是假的!表是假的!之前男生给她送的一切礼物,统统都是A货!A货!A货!
震惊!这拒绝的理由,很充分了吧?这都不分手,还留着过年吗?
结果,男生看到求婚不成,居然拿出发票要求跟女生把买礼物的钱A了…
货也离不开A,钱也离不开A,所以这场告白的主角是谁,是A吗?
故事三:女家教上节目,向离异带孩男家长表白
咦?这个看起来就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了是不是?
搞得好就是偶像剧(霸道总裁爱上我?毕竟是雇佣关系嘛),搞不好就是社会伦理剧呀(我与离异带孩大叔的故事?)女家教上来就说,自己跟男家长两情相悦,只是差个确定的过程。
对不起,听这描述,废姐再一次可耻地心动了。买包买鞋陪逛街,这样的好男人,只要给我一个就够了!我愿意为他放弃我的全部老公!
本以为这次会大团圆结局,结果…告白现场,这位绝世好男人竟然连面都没露。看看女生这弱小、孤独、可怜、无助的背影…
不过,离异男家长倒是同意了线上连线der。
到底接不接受告白呢?人家没说。不过却对女生表示:我把你当妹妹。意思很明显了吧?
大家总说女生喜欢发好人卡,没想到男生发起来也是毫不手软哦!
看完故事的旁友有没有觉得奇葩?
但说实话,这节目的策划痕迹还是蛮明显的,毕竟连演员的懒得换。这有可能是它被低估的原因
但还是阻挡不了各位看官那颗追“剧”心啊!
因为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主持人和嘉宾也都贼有梗。
第三季的主持人赵川老师,可是情感调解类节目的老将了。
嘉宾,有上过奇葩说的辩手花希。
有情感博主,辛唐米娜。
女生炫耀大叔给她买包买车,正当屏幕外的废姐因为不够富有而感到格格不入时,嘉宾提问:买的是电动车吗?
公主病女生说男朋友对自己特别好,吃火龙果都要帮忙。辛唐米娜忍不住问了一句:每颗籽都要帮你剔掉吗?
哈哈哈哈,不得不说,嘉宾的提问,相当解气啊!
嘉宾是真相帝,主持人赵川老师当然也不会甘于落后的啦。专注拆迁拆穿50年,完了还要跟你说,我没别的意思。
看看男主被噎得说不出话来的小表情,即使废姐已经超厚道了,可还是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的啊!
然而,就是这么一档看似搞笑、娱乐意味十足的节目,它会让你在哈哈一笑之余,从主持人和嘉宾的点评中收获不少人生经验。
煮个栗子,男票和前女友走得太近那期,男默女泪的时候,赵川老师能够一针见血地提醒沉浸在负面情绪里胡搅蛮缠的女生:搞清楚自己上节目的目的,直接说出自己的诉求。
气氛胶着、男生想用逃避“解决”问题的时候,赵川老师也能直截了当地告诉男生:想安静装死和稀泥?没门。必须做决断。
第三个故事里,女家教因为男家长暧昧的态度,一直以为他对自己有好感。辛唐米娜一语惊醒梦中人:感情里,好感这个东西,就跟韭菜一样,要有早割了,难不成留着当下酒菜?
还有一期,是关于即将要结婚的情侣,因为消费观不一样起了争执的故事。
嘉宾劝告她们:两个人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地敷衍对方说“我改”。而是要积极沟通,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建立两人共同的生活方式。
两个人在一起之前,各自的价值观、消费观,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原生家庭的模式。可是既然决定要一起走下去,就应该携手去拔掉原生家庭的“那根刺”啊!
一期期看下来,主持人和嘉宾是不是超像每个女孩子失恋之后安慰的那个闺蜜呢?一边递纸巾安慰、一边理性的泼冷水给建议。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狗血、鸡毛同样无可避免,故事的最后,也不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但是,在痛苦中汲取不可多得的经验,也算是不错的体验吧?所谓人生不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嘛!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就告白》这样的节目,借鉴别人的经历,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