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会带领大部分人向前狂奔,同时把身在角落里的人,慢慢地遗忘。
当我们感慨这就是命运的时候,一个女人却坚定地,朝着那个角落伸出了手.......
这一伸手,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这个叫张桂梅的平凡女人,凭着一股强大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生生改变了一个群体的命运。
在《我本是高山》里,当大山的女孩儿们,一个接着一个,脱胎换骨地走出来,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那种挣脱宿命的热血和澎湃,让我们这些本来已经走在时代中的人,无法想象,且心生敬仰!
不出意外,《我本是高山》这部内核全是精神养分的电影,足以让我们这个时代甚至下一个时代的人奉为经典。
然而,谁能想到,如此美好的题材,却因一份画蛇添足的浪漫,却徒生了一种违和感。
01 不要试图唤醒她的过去,她的目光一直在前方
张桂梅,一个如此顽强的女人,以一己之力,和蒙昧和偏见作斗争,她依靠的是什么?
在电影《我本是高山》里面,给出了这样一个解释,她能支撑到现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过世的丈夫。
每当她被无穷无尽解决不完的困难压制时,电影里就会出现他丈夫的样子,似乎只要想起他,张桂梅就能得到鼓舞,重新拥有力量。
或许,对导演来说,这样的布局,相当于加个边角料,让整个故事除了励志之外,还有些浪漫的色彩。
可这就是这份浪漫色彩,却让张桂梅的人格魅力被悄悄地稀释,这让我们不由地生出一种违和感。
我们尊重、敬仰这名伟大的女性,是因为在她进行的这份伟大的事业里,从没有一个人站在她的背后。
而她靠着信念,从无数的绝境中,挺了过来。
这份坚韧不拔,这份信念不倒,才是我们对张校长的真实认知。
她不浪漫,她很务实,甚至还有些古板。
然而,就是这样的她,才让一群未来没有着落的女孩,得到鞭策,义无反顾地踏上人生的跳板。
02 荒谬的背景设定,才是让人无法共鸣之处
张桂梅到底拯救的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在张桂梅的回忆里,曾有这样一段往事。
一名女孩孤身来到她的办公室,请求来这里学习。张桂梅给了她一些钱之后,跟着女孩回到她家里。
结果这一走就是整整六个小时,到达女孩家里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窘境,几乎不用再说,就已经心知肚明。
女孩的母亲说,她这一辈子,都从未去过华坪,对她来说,那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然而,华坪,也不过是个小小的县城。
这,就是这个故事真实的背景。
可在《我本是高山》中,这一背景,却上升了几个层次。
张桂梅的女学生想放弃读书,就逃课去逛街、吃喝玩乐。这种情景,我们自然不陌生。因为,那是我们城市里的东西。
可对于这群需要张桂梅拯救的孩子来说,逛街、逃学,应该是她们陌生无比的事情。
她们的天地是狭窄的,人生一眼就能看到头,而唯一能够得着的奢侈,就是去女高中免费上学读书。
求得不来的机会,让我们如何相信,她们会生出厌学的情绪。
来到真实的背景,阻碍她们往前看的,永远是家里的不理解,或者理解却无力支持。
这群孩子的困境,是向下的无力,不是向上的辛苦。
这也是她们的动力,是她们破釜沉舟的勇气。
张校长替她们把向下的拉扯暂时挣脱,在难得的喘息中,她们才能一鼓作气,获得重新选择人生的自由。
03 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感触才最深
任何电影,剧情越是丰满,越是好看。在《我本是高山》身上,这个规则并不实用。我们更希望,它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实感。
沉浸在虚无缥缈的影视剧里太久,我们太需要这样一部各个镜头都真实的作品,来让我们通过电影,也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
接触到一群平凡而真实的人,以愚公一般的精神,来搬动绕不过去的大山。
或许,我们能从很多的影视剧里获得同样的感受,得到同样激励。
但唯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才能让我们的感触长长久久地留在心头,并且落到实处。
因为这份真实,我们更加坚定,原来我们也可以如此,原本我们也可以如此,以后,我们还可以如此。
这就是张桂梅和她的学生们,来给我们的精神以及无声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