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中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
要求一
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要求二
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要全面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调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凸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
要求三
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是哪八年?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七七事变时在卢沟桥头防御工事内的中国士兵
“十四年抗战”是哪十四年?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为14年。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安排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九一八事变”章节
根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内容,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为什么抗战会有两种说法?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这样解释道:
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十四年抗战的由来
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在谈起“八年抗战”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全民抗战之前,日本的铁蹄已经在我国的东北三省等地践踏了多年,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在这期间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中国民众难道真的就甘愿为亡国之奴?一点反抗行动都没有?
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因为大多数国人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所以对“八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存在误解。
事实上早在1937年形成全国抗战局面之前,发生在东北局部地区有组织和民众自发的“抗日救亡”一直就没有停息过。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阶层人民和爱国官兵,纷纷组织抗日义勇军进行武装抵抗,图为抗日义勇军破坏的铁路和日军军用列车。
众所周知的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从1932年就受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但由于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抗日局面,直到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全国抗战爆发,作为全民抗战的起点,时间才定格在1937年,实际上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之后乃至日本侵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点燃了中国抗日的烽火。
照片显示事变当夜及次日日军行动的过程。
“八年抗战”是倾国之战,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击侵略者的卫国战争,而此前6年,发生在东北局部被日寇侵略地区的反抗行动,除了部分是由我党组织的抗联武装游击队进行之外,还有不少则是来自民间自发的抗日武装甚至是个体为保卫家园的抗击行动,虽然这些“零散”的抗日行动并不足以撼动日寇全面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却也是引燃全国民众团结抗日的一根根导火索。
将“八年抗战”全面落实为“14年抗战”,不只是概念上的一项修正,更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受倭寇压迫地区局部民众自发抗击侵略的一种精神弘扬;更是在告诉后人,为抗击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人们,无论牺牲在八年全国性抗战期间,还是在此前的局部自发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国家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会世代铭记。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也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
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就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主题撞钟鸣警仪式
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上的这些“14”
实际上,从近几年国家纪念抗战的现场布局以及对纪念活动的报道中,人们已经感受到“14年抗战”概念的形成。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
14个方阵、140面彩旗;
鸣响了14声礼炮;
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
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
抗战纪念馆两侧人行道各植有4棵银杏树,寓意8年全面抗战;
馆前台阶两侧各植7棵油松,寓意七七事变发生地;
主馆台阶两组,第一组8级,寓意8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14年抗战历程。
仪式现场有14个方阵
新华社在2016年9月18日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之际》这样写道:
“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4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打响。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
85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去,警钟却仍在长鸣。人们听到的是一个民族拒绝遗忘的誓言,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砥砺前行的脚步,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浴火重生迈向伟大复兴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