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晓卿,熟悉美食纪录片的朋友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以对美食、文化和生活的感知打动了万千观众。
最近,陈晓卿团队又出了一部新的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在这部片子里,陈晓卿从幕后走到台前,化身向导带着观众们一起寻访各地风味。
前两集,陈晓卿和友人来到了网红城市长沙,感受这座城市的火辣与沉稳,探访了“美食孤岛”潮汕,重新解读这片熟悉的土地。片子干货满满,陈晓卿的寻味之旅不仅限于美食,也关注当地生活的发展与流变,对于观众来说,每一集都是独特的城市漫游指南。
△长沙肉炒肉。(图/《我的美食向导》)
第三集,陈晓卿来到了喀什。
作为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喀什是神秘而复杂的。许多人抱着对这座城市的诸多想象蜂拥而至,却很少有人知道该如何才能走进喀什的真实底色。
第一次来到喀什应该从哪里开始了解?陈晓卿在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中给出了一份特别的喀什漫游指南。跟随他的脚步,穿梭在市集、茶馆与街道里,一同品味最日常、最地道的喀什味道,走进集市里千姿百态的民俗人文。
最日常的食物里,
藏着喀什的生活哲学
在拍摄《我的美食向导》之前,陈晓卿从来没去过喀什。
在这一集,他以一个初次到访的游客身份,和友人一起走街串巷,用自己的独特视角解读喀什这座底蕴深厚的城市。
△喀什是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图/《我的美食向导》)
作为一名“吃货”,陈晓卿对喀什的了解选择从当地最日常的食物开始。
对大多数游客来说,新疆馕的种类多到分不清,幸好,陈晓卿有本地人伊木然江带路,找到了喀什人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窝窝馕。
刚出炉的窝窝馕是最好吃的。造型憨态可掬,中间有一个小窝,表皮酥脆,呈现金黄色泽,还嵌了一些白芝麻。这个馕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长时间保持松软口感,把它从中间掰开,里头雪白柔软的内芯就露了出来,揪下一小块直接啃,或者丢进汤里泡一泡再吃,这就是喀什人离不开的生活日常。
△窝窝馕是喀什人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图/《我的美食向导》)
如果想要找特别的馕,达里雅布依乡或许能够给你答案。
库麦琪是一款埋在沙子里烘烤的馕。在火塘里倒入新沙,架上胡杨木点燃,火塘里的热度上升,盖在面饼上方的沙子就像岩浆一般不断喷涌。等到彻底烤熟,拨开沙子,面饼外壳因为长时间的烘烤变得干硬,掰开外壳,是鲜美汁水和焖得软烂的羊肉。
在库麦琪肉香合着面饼香气的涌动中,我们得以看见在沙漠腹地生活的达里雅布依人对水、火、土的纯熟运用,这是千百来所练就的生活技能。
如果说馕是喀什人民最日常的饮食,那么皮牙子就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调味角色。
△皮牙子就是洋葱。(图/《我的美食向导》)
皮牙子的运用体现在新疆饮食的方方面面:
烤包子的肉馅里,会加上切碎的皮牙子增添风味;处理大块羊肉时,把羊肉浸泡在洋葱水里去除腥膻;吃馕坑肉还要再配着脆生的白洋葱,两种迥异的口感在口腔里达成了奇妙的和谐;就连最简单的抓饭,也离不开皮牙子。
△新疆烤包子。(图/《我的美食向导》)
每个新疆人心里都有不同的抓饭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抓饭里一定要有黄萝卜和白洋葱,切成细丝撒进炖着肉的大锅里,简单翻拌几下,再加入粳米闷煮,整体吃起来微微发甜,饱腹感十足。
△羊肉抓饭。(图/《我的美食向导》)
还有一种加了水果的季节限定抓饭是游客闻所未闻的。榅桲是一种生长在树上的水果,深秋时节成熟,直接吃干硬生涩,但加入抓饭里焖熟之后反而变得绵软酸甜,米饭裹着肉香和果香,最是清爽解腻。
与本地抓饭完全不同的黄抓饭,是在喀什经商的巴基斯坦人的最爱。黄抓饭用青椒代替黄萝卜,再加入多种香辛料,吃法也比较特别,要把酸奶放在米里搭配着吃,入口辛辣,不能吃辣的人不要轻易挑战。
△黄抓饭不仅味道与本地抓饭完全不同,吃法也不同。(图/《我的美食向导》)
在陈晓卿看来,抓饭的烹煮不仅是从生到熟的过程,更是风味融合的过程。喀什的种种都是新奇的,站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这里有着多元融合、自信开放的姿态,不断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民俗文化,也将自己的特色凝练得更为耀眼。
跟着爱吃、会吃的陈晓卿游历喀什,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当地生活的发展与流变,我们似乎就离真正的喀什又近了一些。
在喀什Citywalk,
品味丝绸之路大融合
想要真正走进一座城市,除了品尝美食,还应当去城市的街头巷尾走一走,和当地人交谈一二,在游客不曾到访的角落里,体验他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
就像许多人喜欢通过散步深入探索一座城市,而逛巴扎就是属于喀什的Citywalk。
△在巴扎里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货物。(图/《我的美食向导》)
巴扎是集市、农贸市场,它遍布新疆城乡,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巴扎。大家在买卖之余交换信息,加深交流,在无意间就拉近了距离。
陈晓卿和同事库尔班江来到了英吉县的巴扎,在集市里,陈晓卿吃到了摩洛哥也有的羊网油包羊肝,品尝了本地人夏天最爱的冰沙饮料撒朗刀克,尝试着辨认来自世界各地的香料,而库尔班江也找回了遗失已久的童年回忆。
△巴扎里的香料。(图/《我的美食向导》)
坐在集市一角,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们谈论美食,但又不限于美食,每一次对话,都带着陈晓卿和友人对生活的切身体悟,逛够了,聊完了,心里也就透彻了。
如果为了图方便,也可以在逛完喀什古城之后,去附近的汗巴扎觅食。这是喀什当地有名的美食夜市,汇集了许多新疆美食,也融合了多地特色,行走其间,空气中浓郁的肉香裹挟着香辛料的味道钻进鼻腔,美食的诱惑很少有人能抵挡得住。
△汗巴扎是当地有名的美食夜市。(图/《我的美食向导》)
骑着车穿梭在喀什的大街小巷里,任由千百年前吹拂至今的风掠过身畔,喀什的味道、声音、形状,也就都留在了记忆里。
音乐人何力给陈晓卿提供了了解喀什的另一条路——探店。
△出去旅游少不了探店。(图/《我的美食向导》)
这是一次新奇的体验。两个未曾谋面的人将见面的地点约在了一家很多人推荐的早餐店,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碟子,店里满是融合的菜品,你甚至可以在一顿早餐吃完整个“丝绸之路”。
在这一大桌里,哈利瓦是相对来说最本土的食物,但它其实也是沿着丝绸之路而来。在热油中撒入面粉,再加入大量糖水不断搅拌,直到淀粉糊化、变得黏稠,搭配馕吃甜而不腻,成功征服了陈晓卿的胃。
吃完了早餐,何力又带着陈晓卿去了乐器店和茶馆。何力说,维吾尔族的手鼓就是精神的馕,有一个馕和一个鼓,生活里的精神和物质都有了。
在这家开了46年的茶馆里,人们围坐在长桌前,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弹琴唱歌,他们似乎自成结界,来自外界的干扰无法穿透那片屏障、闯入他们自得其乐的世界。喀什人民在歌声里倾诉自己的故事,用音乐对抗虚无,这是他们的生活,而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音乐是喀什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图/《我的美食向导》)
在喀什,无论是音乐还是美食,其实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陈晓卿说,喀什像一座喝了蜜的城市,因为它很甜,水果很甜,点心很甜,喀什人民日常饮食也爱吃甜,但这个甜还在于表面;内里的喀什一样很甜,在这片能歌善舞的土壤里,自由生长出了热爱音乐的人民,精神的富足让生活像蜜糖一般美好,这或许是喀什最宝贵、最美丽的底色。
校对:杨潮,排版:金子
瑞奇
你去过喀什吗?
读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