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繁花》中,无论是“宝”“强”一战背后南国投、西国投的暗涌流动,还是魏总为汪小姐筹措创业启动资金卖了貂皮大衣的情真意切,又或是全剧隐藏线索A先生的唏嘘结局,都无不说明了一件事:成功背后,资金支持的重要性。就像A先生,哪怕他布局对了方向,即将缔造商业神话,但资金链在“最后一公里”没有跟上,依然可能功亏一篑。
虚拟剧情中,支撑资本市场的角逐,需要投资资金;现实生活中,支撑一家家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支撑像《繁花》这样的现象级作品从拍摄、制作、到登上荧幕,漫长的创作周期里,则离不开银行信贷资金。
然而,信贷资金要当好《繁花》们的“护花使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是有不少痛点和堵点需要突破的。
据了解,上海银行是电视剧《繁花》的唯一信贷合作银行,作为“宝总”们背后的大金主,这其中又有哪些金融故事?
“护花使者”
当胡歌在一次采访中打趣地透露在《繁花》剧组已整整过了三年的生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显然是取景于上海的电视剧,拍摄周期一定覆盖了疫情阶段,如果他们调整过拍摄节奏,那么相应的资金运用周期与结点也会发生调整。当《繁花》如此精湛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看到王家卫导演对每个镜头的精雕细琢,听说了一个道具、乃至一个窗框的颜色都会被反复推敲——综上,“愉见财经”不禁想探问,是怎样的信贷支持,能够护航剧组走过三年的拍摄周期,迈过其中的种种攻坚关口,紧密贴合着剧组根据拍摄进度的用款需求,保驾优秀的导演和演员,有充分的资源去聚焦艺术、精益求精;同时,这一信贷产品又能够恪守风控与合规要求?
要知道,包括影视剧制片方在内的不少文化类企业,从传统的金融视角来看,融资是有着痛点与堵点的:
– 其一,他们“新”,不少公司还处于创业起步阶段,本身规模体量不大。换位在金融服务的视角,意味着这些公司的经营不确定性相对成熟企业较强,仍属于“长尾客户”群体。
– 其二,他们“轻”,轻资产,缺乏抵押物,高度依赖创新创意。换位在金融服务的视角,意味着对公司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资产追偿难。
– 其三,他们“特”,无论是生命周期、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来看,都相对特别,不同于银行一贯服务的传统客群。换位在金融服务的视角,意味着银行需要深度了解这一客群,为他们开拓全新风控模式,乃至量身定制审批、放款、及贷后管理的作业流程。
呼应开篇的破题,要当好《繁花》们的“护花使者”,这是一道双重考题——既需要过硬的KYC、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专业能力,又需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打造影视文化高地的使命初心。
上海银行又是怎样做好对《繁花》及其剧组方的金融服务的呢?
原来,早在2018年,上海银行就与《繁花》剧组结缘。不过据该行具体对接的分支机构负责人表示,最初他们并不知道制片方要拍摄的剧目内情,而是秉持着上海银行对文化企业“扶小扶早”的一贯精神,从开立基本户起步,为企业做好日常的账户服务。同时,上海银行也持续与剧组方保持密切联系,为企业提供融资、用资需求分析,推介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
一年多的服务带来了双方的默契,上海银行对客户的经营模式有了全方位了解,客户则对上海银行专业的金融服务产生了信赖。时间来到2019年冬,恰逢剧组与某头影视机构签订《繁花》影视剧的制作协议,上海银行了解到客户亟需一笔资金用于影视剧《繁花》的制作,并针对这一需求,打通总分支行快速沟通链路,立即做了跟进。
“我们第一时间就与王家卫导演会晤,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上海银行浦西分行行长杨嵘表示。
2020年,《繁花》在拍摄期间遭遇疫情,剧组拍摄工作不确定因素增加。上海银行总分支行紧密联动、迎难而上。杨嵘说:“特殊时期,我行既不突破风险监管的要求,又竭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资金使用的便利,助力《繁花》绽放。”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银行对《繁花》的信贷支持,开了影视行业大额授信业务的先河。
具体来看,为了贴合剧组的制作周期与用款需求,上海银行为客户量身定制了金融服务方案,审批了一笔纯信用的大额中长期流动贷款,客户按制作周期需求分次提款。
在风控方面,从贷前而言,《繁花》有着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原著IP,有着阵容不凡的导演与主创团队,出品人中有着国内顶尖影视机构,这使得上海银行从项目品质到还款来源,都对《繁花》剧组充满信心;从贷中而言,上海银行严格把控贷款资金用途,放款节奏匹配剧组用款周期。
资金护航拍摄,专业创造价值。当《繁花》热播,当上海文化被热议,采访中,我也能感受到这家名叫“上海”的银行,其工作人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繁花》讲述的是上海本土故事,上海银行作为上海本地银行,更是义不容辞地要服务好本土文化。”杨嵘说。
金融活水滴灌,润物细无声。当文化产业的繁花盛开,他们在丛中笑。
“种花苗圃”
繁花盛开不止一朵,上海银行以金融支持影视剧等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以《繁花》为又一成功服务样本,再做探索和突破,开拓新的风控模式,提升优质文化项目的甄别能力,平衡好收益与风险。
用杨嵘的话来说,上海银行希望总结对《繁花》的融资案例经验,在未来能形成“苗圃”、不仅是一个“盆景”。
上海银行与《繁花》的成功合作案例,也从一个侧面显示,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正处于机遇期。上海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叶正翔表示,近年来,上海市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利好政策,积极搭建银企项目对接平台。“上海银行将充分把握好政策机遇、平台机遇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机遇。”
据叶正翔介绍,抓住机遇期,更好地服务文化行业企业,上海银行近年来已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在体制机制方面。上海银行组建了总、分、支行联动的文化金融专业服务团队,长期专注于服务文化行业客户,早在2013年就设立了首家文化产业特色支行,2023年上海市13家文化创意特色支行中,上海银行有2家支行获得了授牌。
二是在产品服务创新方面。上海银行针对文化企业,陆续推出“文创保”、艺术品质押融资等专属金融产品,根据担保类、抵质押类、信用类、场景类等不同类别,为文化企业提供适配的融资服务方案,为《繁花》《不眠之夜》《时光之旅》等主流影视剧及舞台剧提供信贷资金支持;针对消费者,则与静安区文旅局合作推出文旅消费券,为市民提供近千家静安文旅商户的消费优惠。
三是在公益文化服务方面。上海银行长期支持上海文化事业发展,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上海银行文化艺术专项基金,支持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加大对主流文化艺术项目的支持;发展红色金融,助力电影《望道》首映宣传,向社会公众宣扬主流社会文化,倡导时代精神;携手战略合作伙伴上海交响乐团,举办上海银行午间音乐会向公众免费开放。
四是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上海银行作为上海数字文创暨元宇宙产业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发挥商投行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客户资源撮合、落地场景推介、配套金融服务,赋能文化元宇宙产学研用和项目落地;依托智慧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东方明珠电视塔完成本市首个“随申码•文旅”智慧景区试点项目上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文旅服务体验。
当前,人民群众对文化文旅产品供给提出更高要求,上海市在推动文旅项目建设、助力企业融资、扩大产业投资等方面也积极打出“组合拳”,持续优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和环境。上海银行也将以更大力度的金融供给,为文化企业提质增效提供更多动力。
叶正翔介绍,该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突出四大特性:
一是示范性。上海银行将聚焦优质文艺创作项目、文化产业重大工程,提供更加有效的专项信贷支持、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服务,助力一批文化标杆项目加快落地。
二是惠民性。上海银行将推进实施促进文化消费创新举措,依托丰富的网点资源和线上渠道,携手政府部门、文化企业共同打造新颖的、与时俱进的权益活动,繁荣文化消费市场。
三是公益性。上海银行将持续支持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助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文化品牌。
四是前沿性。上海银行将深入挖掘上海文化品牌的数字内涵,探索文化数字化建设,落地更多文化数字化转型上海标杆。
截至2023年末,上海银行服务文化行业客户超2.3万户,已为3400多家文化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贷款余额超340亿元。
展望未来,上海银行作为扎根上海的金融国企,将持续积极布局文化领域,瞄准业态融合和资源整合,构建高水平投融资服务体系,共创文化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