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近年来,地方性文化逐渐在电视剧创作中受到重视。最近的例子无疑是王家卫执导的《繁花》。《山海情》中对宁夏的展现,《装台》中的陕西风范,《芝麻胡同》的北京味儿,都赋予了电视剧浓厚的文化腔调

“腔调”一词含蕴丰富,值得挖掘细品。该词原意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或者是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在上海话中“腔调”指某人或某事很有风格、很有韵味。要让电视剧拥有好的文化腔调,就要在剧作上、在视听光影中、在角色的举手投足间、在时代的氛围和气质内、在地方文化的颗粒度里下功夫。

一、有腔调的剧本与视听语言

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一个好剧本。电视剧《繁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作者金宇澄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说《繁花》记录着上海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史,是中国城市文学的一部出色作品,承载着上海独特的文化腔调。

无独有偶,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同名长篇小说的《装台》,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鬓边不是海棠红》都是从小说到剧本皆将浓郁的地方文化元素与故事情节进行融合,让地方文化成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展的推动力、故事独特性的重要元素。

而视听语言往往与导演风格紧密联系。《繁花》在王家卫执导下,有网友评论呈现出“电影感溢出屏幕”的视听效果。该剧作为王家卫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到处充满了“王家卫水印”,给观众带来了电影般的审美体验。

二、方言腔调的赋能

《山海情》中援建干部陈金山一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拉近了观众与电视剧之间的距离,并且让观众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那个年代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暖暖真情。《武林外传》同样也因为汇聚了各地方言显得更加真实可爱。有数据显示,2019年方言电影超过15部,说明观众对于在生活土壤上精耕细作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兴趣。

选用了29位上海本地演员的《繁花》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沪语版,该版本被赞 “腔调十足”。剧中体现地域腔调的方言不只有上海话,可谓是南腔北调“百家争鸣”。浙江出身来到上海打拼的范总作为本剧的“方言担当”就说过:“杭普”、杭州话、杭州味儿的上海话等多种“方言”,他凭借不同的方言穿梭于不同场合,方言成为了他身份的象征、生存的工具。苏州来的小阿嫂别具一格的苏南腔调,江南水乡的柔美女性气质显露无遗。

三、电视剧里的时代腔调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整个时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全国各地的人民斗志昂扬。《山海情》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在福建对口帮扶过程中,宁夏生存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繁花》中的主要人物是沐浴在改革春光下的时代弄潮儿——他们抓住机遇,争做时代的“浪头”。在上海这座接轨国际的大都会,开放的风气鼓励了“巾帼不让须眉”,涌现出黄河路老板娘、贸易大楼“金花”、下海经商汪小姐这样的“女中豪杰”。上海的繁荣富裕吸引了对美好生活怀揣憧憬的外地人。江浙的服装企业家范总渴望更大的商业舞台,他放得下身段沉得住气、抓得住机会看得准人,把三羊牌做大做强,是可敬的民族企业家。小江西、敏敏这样的年轻女孩来上海追梦,他们从零开始,敢拼敢闯,不屈不挠,感动了大量观众。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工厂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机器时代从此到来,人类的生产速度极大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又称为信息技术革命,人类社会在实现物质生产大提升之后开始了建构数字世界的步伐。在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这100多年间,人类社会不断处于加速状态。为了效率,城市风景流水线化,现代商场同质化。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地理距离阻碍逐渐消解,文化在互联网上被打散、重组,实现了重新“部落化”。全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边界日渐模糊,人们越来越关注更细腻的文化颗粒,一个手势、一个头像、一个感叹词,甚至一个色块都有可能形成一个流行趋势。

由于细化了文化关注物,人们更需要有辨识度的标志物来塑造自己的身份,吸引更多流量。影视创作也是一样,需要更细颗粒度的文化元素来实现创新。因此,具有文化辨识度的方言、服饰、地域品格等都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传播性、高影响力的地方元素,打磨更多有腔调的地方文化精品可能是我们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