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场四合院官司,而牵出了爱国进步人士义与利的纠结。
这套四合院,便是曾在门口悬挂“王卓然故居,一八九三——一九七五,张学良书”牌匾的兵马司胡同17号院。
“王卓然故居”,一座载有厚重历史的四合院,因了现在北京房价的飞涨,竟也闹起了官司!
一套四合院的官司之争
1991年,王卓然儿子王福时、儿媳项蕴华夫妇将兵马司胡同17号院,以28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煤进出口公司,双方签订《购销合同书》。随后中煤公司按照合同约定,在2个月内将款项一次性交给了王福时,王福时则将四合院产权证给了中煤公司。
之后,王福时、项蕴华远走美国,与儿子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时隔16年后的2007年,96岁的王福时、项蕴华在《北京日报》刊登声明,房产权遗失。之后夫妇二人在房管局重新补办房产证。
同年,王福时向西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煤公司腾退、搬离该四合院。
终于,中煤公司与王福时的代理律师对簿公堂。王福时方称,1991年只是租赁该院,并未出售。面对中煤公司举证的《购销合同书》、付款凭证、房屋产权证等铁证,王福时代理人说只是为了方便中煤公司租赁、使用该院。
该案件在西城区人民法院,以极短的四个月就结案了。西城区人民法院以原房主持有房产证,且双方未过户为依据,判令中煤公司败诉并限期搬离该院。
中煤公司自是不服,又上诉至北京市一中院,一中院认定买卖双方的《购销合同书》无效,而维持一审判决。
至此,兵马司胡同17号院的世纪官司,以合同无效而物归原主,房主仍为王福时、项蕴华夫妇!
王福时其人
官司的原告王福时、项蕴华,此时已年近百岁,因新中国建立之初,家人就移民美国,于1950年夫妇二人回国参加国家建设,但把子女留在了美国,于是夫妇二人也经常在美居住,其家人在美也有自己的房产。
官司打赢后的当年,王福时、项蕴华夫妇二人迎来结婚75周年庆祝会,来自英美的全家四世同堂28位儿孙在朝阳团结湖举办宴会。官司后第三年即2010年,项蕴华去世,次年即2011年,王福时去世。
王福时,为爱国进步人士王卓然的儿子,本人为翻译,曾担任斯诺、海伦夫妇在延安的翻译,并翻译、出版了斯诺从陕北延安带回来并编辑的会谈记录,出版了被称为《前西行漫记》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其背景就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前一年1936年,王福时还在父亲王卓然的帮助下,采访世交张学良,秘密出版《公理报》,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1941年12月,王福时接到华南局领导于毅夫的指示,要帮助萧红、端木蕻良撤离香港。当时萧红已然病重,只待萧红身体能够行动,就由端木蕻良联系王福时进行撤离。可惜的是萧红因病重而于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红十字临时救护站去世,1月底端木蕻良、骆宾基在王福时的救助、陪同下由香港转澳门,由澳门再转桂林,回到祖国大陆。
王福时,一生没有加入组织,但一直是组织的义务宣传员,就如父亲一般,是一位爱国进步人士。
四合院官司背后的大胆猜测
很难想象,在困难时期仍不惧危险的进步人士,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竟然为一套四合院,而将之前的买卖协议撕毁,宁愿选择与一国企而对簿公堂,时间跨度竟然是16年,并且是在北京四合院价值飞涨之后?!
1991年兵马司胡同17号院,售价28万美元,折合当时的人民币为232万元,而在2007年,兵马司胡同17号院,估值预计为近1亿元,即价格徒增40倍。
在时间跨度这么大、升值40倍之际,一位爱国的进步人士,以百岁高龄而要去撕毁之前的协议,实在很难理解。况且其儿孙均在英美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事业,其家族应该不缺钱,而做出与国企打官司的举动,实在匪夷所思。
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百岁进步老人王福时,对1996年的卖房(至于当年卖房的原因,也颇值得推敲)后悔了,但要再买回这套四合院,需要耗费近1亿元,太难了,宁愿选择废弃义而选择“利”。
为什么会后悔呢,肯定不是因为四合院房价的飞涨。而是因为,兵马司胡同17号院是其父亲王卓然晚年住过的故居,即该院曾悬挂“王卓然故居,一八九三——一九七五,张学良书”。也就是王福时,在经过16年后的晚年以近百岁高龄,而愈加想念父亲,想将兵马司胡同17号院申请为北京的“王卓然故居”(具体可参见庄主的上篇文章)。
当然,百岁老人去世前没能将兵马司胡同17号院申请为政府确定的“王卓然故居”,但总算是通过官司将王卓然故居赢了回来,这为后续继续申请乃至现在的悬挂王卓然故居留下了希望。
后记
现在的兵马司胡同17号院,已经焕然一新,也偶尔会悬挂“王卓然故居”牌匾,不管未来是否会成为政府确认的王卓然故居,但王卓然、王福时父子作为新中国努力奋斗的一份子这段历史,不容漠视,会永留史册。只是可惜了这17号院,因了王福时的一场官司,而多了义与利纠缠,历史也会记录下来的。
于我们胡同里的看客,自是多了一份沉重,一些思索!
每一条胡同,胡同里的某个院子,都有可能其深厚的历史过往。有感于胡同文化之深厚,胡同故事之多,惹我们欲探之而分享。假若有哪一天,北京千余条胡同都能有个胡同志(类似地方志),或张贴或网络,示之,给国人多些念想,该有多好。故而,庄主欲联合众多对胡同感兴趣的同仁,一起为此而努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