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大拜年##一起领红包>#
从上春晚,到上春山,再到上热搜。
眼看着白敬亭的楼起了,又塌了。
剧情反转再反转,好像悬疑剧。
堪称“春晚第一瓜”。
先简单说说“春山学”是什么。
不少观众看完觉得,从妆造到舞台,咋都有点别扭?
舞台的背景是白、青、绿色基调,另外两位演员都是白色系穿搭。
只有白敬亭的一袭黑衫很是突兀,被网友们赐名“黑敬亭”。
另外,这首歌叫《上春山》。
顾名思义,安排了“上山”的舞台走位。
舞台上设计了山形的阶梯,应该是让演员轮流走到山顶唱歌。
但春晚当天的效果并非如此。
白敬亭唱完自己的词,站在山顶上没走。
是魏大勋把他“请”下山之后,魏晨才爬上山唱歌。
这套操作,让很多人怀疑白敬亭是不愿意让出C位,才赖在山上不走。
还扒出了很多他耍心机的证据。
比如,今年春晚演出之后,谢娜和杨迪在后台采访各位演员。
《上春山》的演员接受采访时,谢娜直接问了一句:你们彩排和今天穿的一样吗?有人变了吗?
听起来仿佛在内涵,其中的某个人临时换了衣服。
央视主持人王宁采访三位演员的时候,也评价白敬亭:
你是不是觉得这个舞台特别大,特别空,好像用尽了力气都不知道怎么让大家记住你?
采访结束后,她发了两条微博:
当时白敬亭正躺在风口浪尖被嘲,知情人士的微博看起来有点含沙射影的意思。
还有“业内人士”在倒油,说白敬亭本就口碑不好。
央视也在社交平台剪了一版“轮流C位”的《上春山》。
后来,网友们开始玩梗。
大家把《上春山》改成《占山头》。
把白敬亭P在山头上,配文“独坐敬亭山”。
动辄百万播放量的玩梗视频,让白敬亭被嘲讽得够呛。
“春山学”这事儿,乍一听确实挺气人的。
而且是辐射“老中青幼”四代的那种气人。
看见白敬亭被列举的小心机,每个人都能从自己身边找出几个参照物。
学校里耍官威的小班长,单位里爱出风头的显眼包。
大家都讨厌那种,为了自己得点好处,不惜牺牲别人利益的人。
而且如果这事儿是真的,白敬亭可不只是自私,还是缺心眼。
一场春晚,跟公司年会可不一样。
代表的是咱们国家的形象,容不得翻车。
这首《上春山》还是贵州省选送的歌(说个题外话,这首歌真的很好听)。
白敬亭要是瞎搞,直接被一省人骂一辈子。
况且,春晚作为顶级的大型舞台,需要准备一整年的时间。
近万名工作人员花了一年时间,围着几个小时的舞台转。
每个人的站位、动作、神态甚至微表情,早就被指导了无数次,练出了肌肉记忆。
春晚当天,演员们被数百台高清摄像机包围,众多导播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到那时候,他们说白了就是会喘气的道具。
能老老实实演完节目,就算谢天谢地了。
所以,我吃《上春山》的瓜到现在,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疑问:
白敬亭真的敢,或者真的能在春晚舞台上玩这么大吗?
现在网友们对白敬亭的质疑,愈发妖魔化。
把子弹往白敬亭身边扫射,说他女朋友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还说白敬亭的泪痣,可能是假的。
甚至说他穿黑色衣服上春晚,就是要破坏贵州省的风水。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太离谱了?
再过几天,白敬亭可能就被传成,在春山上给外星总部发信号了。
喜欢戏剧化、毁三观的剧情是人类本能。
再加上各种证据来回反转,真相一直不浮出水面,更是给了大家遐想的空间。
白敬亭这事儿,最有力的辟谣途径,应该是春晚官方。
可一旦辟谣白敬亭没有乱走位,网友又要批评春晚舞台设计不合理。
演员和幕后团队,肯定得有一个挨骂。
不过后来,央视发文称,春晚每一个走位都精心设计并被准确呈现。
自称春晚幕后工作者的网友,有说自己因为白敬亭汗流浃背的。
(网传图片)
也有替白敬亭说话的。
还有流出的两个彩排视频里,一个视频的走位和春晚当天一样,一个不一样。
这些天,我把白敬亭春晚的视频看了不少遍。
在不玩梗、不听信各方猜测的前提上,咱们理智讨论。
白敬亭身为演员,大概率没资格,也没那么大的胆量在春晚舞台上搞破坏。
他更没必要这么做。
为了几秒钟的镜头,毁了自己的后半辈子,这不是缺心眼吗?
如果真像网友猜测的一样,他权利大到可以临时换衣服、在舞台上瞎走位,却不受到任何处罚。
也没必要憋到上场前最后一刻,再突然搞事了。
这几天,网友分析下来,可以确定的是。
白敬亭在舞台上的呈现,确实存在一些失误,业务能力有待提升。
但临时换衣服、赖在山头不走这些猜测,只是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咱们得理性吃瓜。
让子弹飞一会儿,有了结果再批评也不迟。
白敬亭上春山事件,有几点让我觉得很可怕。
一是情绪的裹挟。
互联网是一张情绪编织而成的网。
视频标题、评论区……到处都是传播情绪的通道。
“春山学”刚兴起的时候,整体呈现出来的态度是嘲讽和愤怒。
绝大多数人都是先接受了别人的情绪,才去关注事件本身。
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大多数的情绪里,听不见别的声音。
二是过度解读的可怕。
白敬亭事件像一场恶劣的蝴蝶效应。
从春晚的一件衣服、一个动作,到热搜上的无数个词条,再到玩梗和塌房。
这些天,网友们挖出了白敬亭的老底。
试图拿之前的互动、发言、演技甚至户口所在地,来佐证春山学。
直到魏大勋、宋轶也变成了被辱骂的对象,批评变得越来越没有凭据。
就像我们无法因为蝴蝶效应,就去说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能引发暴风雨。
根据白敬亭的春晚表现,去评价他身边的人的人品很差。
支撑这之间逻辑的,大多是主观臆测。
这种缺乏根据的定罪,其实很可怕。
三是真相不重要,“爽”更重要。
在舆论面前,比起等待真相,人们更喜欢预设一个喜欢的情节,并深信不疑。
批评做错事的明星,会带来权利和正义感。
甚至让人忽略,我们所批评的问题到底是来自既定的事实,还是众口铄金的猜测。
审判别人,需要规则和证据。
如果舆论对一个有声量的明星,都可以在真相出现之前,就对他形成压倒式的抨击。
那当普通人遭遇“三人成虎”的风险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难题。
这也是为什么,比起白敬亭一夜塌房的结局,他塌房的过程要可怕得多。
因为这套毁掉一个人口碑的流程,适用于每一个人。
事到如今,白敬亭的风波还在持续。
春晚那天,他是否真正想“独占春山”,依然很重要。
如果冤枉,就找对机会,替自己澄清一番。
如果做错了,就摆正态度,立正挨打。
“春山学”没完没了、神乎其神的猜测,需要白敬亭亲手终结。
哪怕当“春山学”成为段子的时候,他已经被观众送上了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