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开年爆款《繁花》细腻再现改革开放年代处于经济发展前沿城市上海的繁华与腔调之后,由郑晓龙、刘璋牧执导,正在央视八套及爱奇艺热播的《南来北往》,则是对准了东北辽阔大地,以颗粒感十足的镜头语言,讲述汪新和马魁师徒两代铁路警察薪火相传,见证火车上人生百态的同时,亦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再到动车高铁的发展,见证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公安题材电视剧,《南来北往》并没有简单沿用“强冲突、强悬念”的破案路线,而是通过时代背景与场景氛围超高还原度的再现,放大东北地域自带的喜剧元素,生动刻画了两代铁路公安民警在基层一线工作与生活的日常。考究的镜头语言,富有张力的叙述节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
时间吞噬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和所有生活的细节,而《南来北往》则让它们又在银幕上重生。对于年代风貌与气息的还原,离不开对于细节的打磨,从火车主场景里乘客众生相的打造,到旧街道的构建和生活大院的还原,导演刘璋牧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将当时市面上可以收集到的火车影像资料都买下来研究,譬如部分场景就完全是根据摄影家王福春出版的影像集《火车上的中国人》进行的打造与还原——据说导演刘璋牧手中那本,几乎都快被他翻烂了,为的就是呈现出最真实的时代速写。
此外,《南来北往》在道具、场景、色调上都有精细的打磨:屋里手打的家具和老式花纹的锅盆碗筷都是淘的真货;主场景之一的绿皮火车也是实打实的真货,甚至车窗与绿皮都是根据火车型号进行匹配的;就连1978年铁路警察的帽檐没有红边,到了1979年换上红边这样几乎不被注意到的小细节,也都考虑在内。可以说,为展现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导演没少花心思,而最后呈现的效果极具分寸感——没有过度创作,也没有过度还原,一切都是从合乎时代语境出发。
除了物件的还原,《南来北往》时代风貌和气息的再现,更体现在对于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精准刻画。用刘璋牧导演的话来说,《南来北往》记录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目光,记录下了父辈们眼中那个年代特有的疲惫与韧性——汪永革让汪新去师父马魁家时要带着粮票,否则就是多占了人家有限的口粮;牛大力为了讨好爱美的姚玉玲,忍着饿也要把自己半个月的粮票换成布票;唐兴国砸锅卖铁东拼西凑托人买了块上海牌手表,那就是他上门提亲的所有底气……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衍生出的情感却特别纯粹。大院里职工家属们的相互关心,火车上素不相识乘客的相互帮助,都是那个充满“人情味”社会的真实写照。
时光似沙漏更如琥珀,它将生活的琐碎一滴滴反锁,但终将成为不朽的美丽。作为一部能够让观众从中照见自己的年代剧,《南来北往》将那个岁月里的种种瞬间,如琥珀般永远定格在小小的方寸之间,见证着时代飞速发展与伟大祖国深刻变革。
应该说,火车戏是天然的影视富矿,不仅是因为火车本身封闭的空间,是制造悬疑的好地方,甚至连火车与铁轨摩擦发出的声响都是天然的烘托紧张气氛的元素,更因承载着众生百态的列车本身就如同个小社会,是观察时代人生百态的窗口。但火车戏又是圈内公认最难拍的题材与场景,剧本结构复杂、影视化呈现难度极高,对于导演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所以近年来火车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多见。单拿普通绿皮车只有70-80厘米宽的过道这一件来说,就给镜头拍摄与演员布局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为了能够为了拍出真实感与艺术美感,刘璋牧可谓是煞费苦心。
可以说,《南来北往》之所以能够成为近些年同类题材的成功探索者,很大程度离不开编剧的精耕细作,导演的统筹调度,演员的同心协作。特别是追求愉悦感与成就感并行的导演刘璋牧,凭借自身丰富的视觉影像经验,克服了火车戏的种种拍摄难题,最终才有了这部足能起到保存史料作用的电视剧。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火车就是时间的见证与象征,奔腾在铁轨之上的火车,如同流逝的时间。《南来北往》里列车飞驰的四十年,是以汪新和马魁为代表的铁路乘警兢兢业业工作的四十年,是铁路工人与铁路事业飞速发展的四十年,是每个乘坐火车奔赴前程的普通人努力奋斗的四十年。刘璋牧导演采用了乘客群体与铁路工作群体两条故事线,工作区(火车)与生活区(大院)两个故事主场景交织并行推进的叙事结构,串联起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大气象,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加流畅的观剧体验。
历年央视的开年大剧都是品质制作的代名词,特别是去年一部《人世间》后劲太大至今难忘。这部由刘璋牧导演的《南来北往》风格轻松温暖、人物形象立体,于小切口处见人情冷暖与生活百态,从长远来看,它也必将会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