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电影本身的出色质量,以及上映前后的换盘风波,《周处除三害》得到了大量关注……对我来说,内地院线能上这样一部电影十分难得,因此也有些上头。
随着越来越多人看过这部片子,一个不算问题的问题也得到了规模不小的讨论,即“谁是周处?除的三害又是谁?”
欣赏文艺创作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对于一个足够丰满的文本,可以有许多不一样的解读,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解释权。
现下有种说法颇有市场:真正的周处应该是黑道医生张贵卿,她的谎言导致了一切发生,除掉的三害,自然就是“牛头”林禄和、“香港仔”许伟强和“桂林仔”陈桂林这三大通缉犯了。
这个理解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临死前幡然悔悟的张贵卿,其心态和行为确实更符合影片试图通过陈桂林展现的那种状态,撒谎动机和客观后果也很像是一个新编的“周处除三害”。
但是,此说法更多是从结果出发的。
张贵卿欺骗陈桂林,把自己的绝症放在对方身上,是想转变陈桂林的心态,让他去自首,好给罪孽深重的自己稍微积点阴德……至于陈桂林会不会听自己的劝、“大限”之前会做什么,都不是她能控制的。
她怎么都没想到,陈桂林会在自首时看到三大通缉犯的单子,萌生了除掉榜一榜二大哥的想法,还会通过“绑架”自己儿子来索要信息。
虽然此时的张贵卿心里已经乐于出卖道上兄弟了,但具体方式还是太冒险,最后陈桂林真的除掉了三害,算是一个歪打正着。
然后我们再复习一下“周处除三害”典故,简而言之,少年周处武力高强,却横行乡里,大家把猛虎、孽蛟、周处并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只身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浪子回头的他还成了有名的忠臣孝子。
在这个典故中,有几个点值得注意:
周处是被人教唆/激将后才决心去除掉猛虎、孽蛟的,很难说他在得知自己是三害之一后就有多少悔悟之心,但好勇斗狠、与人赌气、证明自我的动机却是肯定存在的;
此外,典故重点在于周处的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没有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因此,我还是认为,陈桂林即周处,三害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三大通缉犯。
身材魁梧、体力过人、武艺高强、纵情肆欲、横行乡里——这些对于少年周处的描绘,无比符合陈桂林这个“法外狂徒”的特点和性情,他本性或许不坏,但恣意妄为、危害他人。
被张贵卿骗后,陈桂林想模仿“周处除三害”,也是本着人死留名的原则干一票大的,无关正义、不为心安,甚至和善恶是非都没关系,就为了能在死前扬名立万。
之后的剧情就不多说了,我想说一点对于故事定性的想法。
目前我看过几篇最好的点评中,都提到了陈桂林是不应该有悔意的,他最好的结局,应该是他被押上警车前,外面的记者问他“你后悔吗”,他兴奋地回答“我叫陈桂林!”。
影片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直译过来就是“猪,蛇,鸽子”,这三种动物对应着“痴、嗔、贪”三害,从电影的文本立意、角色象征、逻辑完整性来说,陈桂林的悔过确实都算一个不大不小的败笔。
不过,这可能恰恰是我最喜欢《周处除三害》的地方,因为如此处理,不仅最大限度还原了典故的脉络,还让故事在“变质”的情况下,发酵出了更具层次感的喜剧兼悲剧的色彩。
从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杀人犯陈桂林,如今也有了善意和悔意,影片最后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他最后一段时光,表现了他变得有多么知书达理、心满意足,可这改变不了他以暴制暴、死罪难逃的事实——陈桂林是“改过”了,但他没法像周处那样,有“自新”的机会。
可再换个角度去看,陈桂林一直都单纯、蛮横得像一头未经开化的野兽,世俗的宗法礼教统统无法约束他,他是个危险致命的法外狂徒,却也是个无牵无挂、无欲无求、无所畏惧的“绝对自由”的人——当陈桂林死前像个虔诚的信徒那样剃须、吃饭、趴下受死时,他终于受到了迟来的教化。
用我之前用过的一句话来讲,《周处除三害》在尊重传统、扬弃传统的同时,也在质疑传统、嘲弄传统,既正义端庄,又邪气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