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看猫眼票房的数据,最近几天的冠军都是《第二十条》。

春节档几部电影我都去看了下,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二十条》。当时出了电影院,对张艺谋导演一贯的敬意又增加许多。

在我看来,张艺谋不光是一位高水平的创作者,也是一位高水平的管理者。

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第二十条》启示录:管理当学张艺谋-风君小屋帮我吧

第一,他总在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雷佳音和张艺谋合作了四次,他对张导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三点:

张导每天在学习;张导很谦虚,会坦诚自己以前有那些不足;张导很自律,每天徒步5公里,徒步的时候还要有人跟着,有好的思路想法路上随时可以探讨交流。

我跟张艺谋没有交流过,对这个人却有3点鲜明的印象:

一是特别勤快。

有些歌星一首歌,唱一辈子。有些所谓成功人士,功成名就后就守着老本,不再进取;而73岁的张艺谋却以每年至少一部电影的速度,稳坐中国最高产导演之位。

二是特别抗压。

好几位前辈都曾给我推荐过一个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讲述的是张艺谋作为08奥运开幕式总导演的作业全程。这种国家大工程,背负整个民族的期待,压力之大,流程之繁琐,过程之复杂,都是难以想象的,千斤重担之下,张艺谋带领团队交上的答卷效果不错,亮点不少。

三是特别创新。

曾经有人断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很难超越,14年后,张艺谋自己把它超越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后,“张艺谋太懂了”这个词条冲到了热搜第一,张艺谋颠覆了自己“大场面”、宏大叙事的标签,以轻松轻盈、自由自信的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力与美。

电影同样如此,虽然每年至少一部作品,风格却从不相同。他总是试图体验新东西,而不是单调地重复自己。所以,2023和2024连续两年的贺岁档,《满江红》和《第二十条》都是最受认可的电影,并非偶然。

管理,首先是自我管理。

极严的自律和极度的创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人格,让这位73岁的电影人始终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保持着老僧般的定力与专注,又拥有着孩童般的兴奋与好奇。

第二,他让团队成员变成更好的个体。

《第二十条》中,赵丽颖的演技堪称惊艳,残障人士的人设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建议,而张艺谋明智地听取了。雷佳音和马丽的很多好想法、即兴创意,也都被采纳。

首次变身谋女郎的马丽此次变现抢眼,饰演的角色可亲可爱,得到一致好评。

马丽说,张艺谋会挖掘出自己内心的能量,会看到自己身上自己都不知道的特质,只有张艺谋的戏才会演的这么过瘾,有着最本质的快乐。而雷佳音和张译则有一样的感受,跟张艺谋合作,让自己由衷地想成为更好的人。

能尊重和实现团队成员的创意,激发其潜能,让他们变成理想的自己,这恐怕才是众多演员不挑角色、不讲报酬,争先恐后跟张艺谋合作的核心原因,这也是一个有魅力、有成效的管理者才能达到的理想结果。

其实《第二十条》还有难得的一点,它提出了管理上的一个深度话题:

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到底是什么关系?

按道理,程序正义是保障实质正义的,但很多时候,恰恰是所谓的程序正义伤害了实质正义。电影里,正是一帮看上去很专业的执法者让一个见义勇为的司机被判刑坐牢,并间接导致他车祸去世,让一个好人遭遇了最坏的结果。

企业也是这样,企业本该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但是在很多公司里,有多少人是以专业之名做着监控员工、束缚生产力、消解组织活力的事呢?

这么多年来,张艺谋应该是挨骂最多的名人之一。但他几乎从不回应,只是默默地低头做事,用作品说话。他遭遇的是非与失败也很多,但他总是尽快从坑里爬出来,又开始赶路,并不怨天尤人。

我记得台湾的历史学家吕世浩先生讲过,他自小所受的皇族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并不是客观冷静地叙述或者置身事外地评论,而是会置身事内,角色带入,假设自己是当事人,会如何选择与行动。

张艺谋身上的骂名有的是他该承受的,但也有很多批评和指责无疑是求全之毁,无妄之灾。设身处地,扪心自问:

如果你是张艺谋,你会比他做得更好吗?

排版| 微澜| 微澜轮值主编|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