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用烂泥建造起来的-风君小屋帮我吧

文|西坡

看完《坠落的审判》,大受震撼,找来导演茹斯汀·特里耶的前一部作品《西比勒》,又是一番享受。

我要开始剧透了。

西比勒现在是一名心理医生,曾经是一个作家,或者曾经想当一个作家。但作家这条路没走通,所以成了心理医生。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她是比较称职的,至少看起来是称职的。但她还是想当作家。她曾经酗酒,又戒酒。她有孩子,但孩子的爸爸不在身边。

西比勒无法放弃作家梦,她决定推掉自己的患者,也就是客户,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上。但是电脑上打开的文档一直是空白页,她找不到灵感。恰在此时,一个叫玛格特女演员向她求助,她本不想接这单,但是她意外发现,玛格特的故事可以成为她的小说素材,于是有意无意进入了玛格特的生活。

玛格特正在演一部电影,在戏里她的搭档是男主角伊戈尔,在现实中他们俩也有关系,玛格特发现自己怀了伊戈尔的孩子。伊戈尔呢,他其实是这部电影的女导演的男朋友。

是不是已经够乱了?还不够。

西比勒之所以卷入玛格特的生活,一是为了收集素材,还有一个因素,玛格特的经历激活了她沉埋已久的记忆,让她回想起了自己的前男友,也就是孩子的爸爸。

女导演心理素质很强,她发现了自己男朋友和女演员的关系,但还是觉得大局为重,要把电影拍完。剧组正在一个偏远的岛上。但是女演员玛格特心理素质不太行,拍摄难以进行,她要求西比勒过来帮她。

西比勒来了之后,确实帮了很大的忙,男主角、女演员、女导演,他们都靠西比勒在中间沟通。制片人都跟西比勒说,这些人忒不靠谱,有你这么一个靠谱的人在,我放心多了。没人知道西比勒的真实心态。

西比勒成了剧组的救世主,同时收集到更多的素材。电影拍到最重要的一个镜头,男女主角要在船上接吻、抚摸,他们总是进入不了状态,女导演终于崩溃了,直接跳海了。关键时刻,西比勒客串了一把导演,还拍得很好。

但是最后西比勒崩溃了,她拨通女导演的电话,承认自己演不下去了,同时承认自己前一天晚上跟男主角发生了关系。

这部《西比勒》有不少大尺度镜头,但都是必要的。严肃电影的大尺度镜头,不会引发观众的生理反应,如果观众在剧情里边的话。你只会觉得,人的身体里真的有许多解释不清的东西。

两部电影比较的话,《坠落的审判》拍得比《西比勒》成熟得多,《西比勒》里边还有不少过于戏剧化的处理和过于直白的台词。这些直白的台词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只不过导演如果足够自信的话,是可以不把这些说出来的。《坠落的审判》就有很多留白,往哪个方向解读都行,这就很好。

《坠落的审判》和《西比勒》,探讨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就是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复杂含混的关系。两个电影里都有偷偷录音用作小说素材的设定。

我们都知道一句大俗话,“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是错误的,它高估了创作,低估了生活,简化了双方的关系。创作怎么可能高于生活呢?创作本身不就是作家生活的一部分吗?

此外,这个关系有时候会颠倒过来,人会照着别人的创作去规划和展示自己的生活。

创作是有逻辑有方向的,而生活经常是无逻辑无方向的。

玛格特情绪崩溃,说自己的生活就是一团烂泥,西比勒安慰她,“一切都是用烂泥建造起来的”。但玛格特不知道,西比勒的生活也是一团烂泥。西比勒同样不知道,自己一边扮演心理医生帮助别人,一边偷偷收集素材完成自己的作家梦的同时,也在接近自己的崩溃。

电影里的电影大获成功。西比勒的小说也出版了。庆功宴上,女导演、男主角、女演员在镜头面前有说有笑,似乎之前的歇斯底里都不曾发生。曾经稚嫩的玛格特,已有成熟的明星派头。西比勒却酒瘾复发,喝得东倒西歪。最后是玛格特照顾西比勒,出租车上,西比勒心虚地说,你可能觉得我小说里的情节似曾相识,没想到玛格特毫无在乎,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褒扬。

当我们在生活中变成另外一个人,确实会觉得过去的所有荒唐与尴尬,都无所谓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是变得更真实了还是变得更虚假了呢?

电影最后,西比勒偶遇前男友加布里埃尔,发现自己终于可以从记忆中的过去走出来了:“我的生活是一部小说,我可以肆意创造和修改,所有的选择都在我——加布里埃尔已经不存在了。”

所谓成熟,不是从云朵里降落,置身于坚实的地面,而是认清并且接受地面不存在,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