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什么疾病?
(一)主治病症
足太阳膀胱经共67个腧穴(图8-55),主要可以治疗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以及项、背、腰、臀、下肢后侧等部位的疼痛。
图8-55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二)腧穴歌诀
足太阳穴六十七,睛明目内赤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直下风门肺俞长,又厥阴俞与心俞,督俞膈俞俱一行,肝胆脾胃接三焦,肾俞气海大肠乡,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上髎次髎中复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挟脊第二行,魄户膏盲神堂走,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仍胃仓,育门志室续胞育,二十一椎秩边扬,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到,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飞扬踝跗阳,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通谷至阴小趾旁。
(三)腧穴
1.睛明
[取法]在目内眦外上方的凹陷中取之(图8-56)。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目翳、夜盲、色盲;急性腰痛。
[刺灸法]嘱病人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针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禁灸。
2.攒竹
[取法]在眉毛的内侧端,当眶上切迹处取之(图8-56)。
[主治]头痛、眉棱骨痛;口眼斜;视物不明、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瞤动、眼睑下垂;腰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治疗头痛和面瘫,可平刺透鱼腰。禁灸。
图8-56
3.眉冲
[取法]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曲差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4.曲差
[取法]在神庭旁1.5寸,入发际0.5寸,当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1/3与内1/3的连接点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5.五处
[取法]从曲差直上,当入发际1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癫痫、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6.承光
[取法]在五处后1.5寸,当五处与通天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癫痫;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7.通天
[取法]在承光后1.5寸,当承光与络却之间取之(图8-57)。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鼻渊;颈项转侧难。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8.络却
[取法]在通天后1.5寸,距督脉1.5寸处取之(图8-57)。
[主治]目眩、癫狂痫症;耳鸣、口、鼻塞;项肿。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图8-57
9.玉枕
[取法]督脉旁开1.3寸,当枕外粗隆上缘外侧取之(图8-58)。
[主治]头项痛;目痛、视物不明、鼻塞。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0.天柱
[取法]在哑门旁开1.3寸,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的外缘取之(图8-58)。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症;肩背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图8-58
11.大杼(八会穴之骨会)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发热、鼻塞、头痛;肩胛痠痛、颈项强急。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2.风门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鼻塞、多涕;项强、胸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3.肺俞(肺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吐血、骨蒸、潮热、盗汗;皮肤瘙痒、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4.厥阴俞(心包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5.心俞(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癫狂痫症、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心悸;咳嗽、吐血、胸引背痛;梦遗。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6.督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心痛、胸痛、气喘;腹痛、腹胀、呃逆。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7.膈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隐疹。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8.肝俞(肝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胁痛;吐血、衄血;目赤、近物不清、眩晕、夜盲;癫狂痫症;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19.胆俞(胆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黄疸、口苦、舌干、呕吐、胁痛、饮食不下;肺痨、潮热;腋下肿。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20.脾俞(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完谷不化;水肿、黄疸;背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1.胃俞(胃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胸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2.三焦俞(三焦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水肿、小便不利;肠鸣、腹胀、泄泻、痢疾;腰背强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3.肾俞(肾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多、遗尿、小便不利、水肿;耳鸣、耳聋;咳嗽少气;腰膝痠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4.气海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腿膝不利;痛经、痔漏。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大肠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方(约与髂嵴高点相平),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痔疾;腰脊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6.关元俞
[取法]俯卧位,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督脉旁开1.5寸取之(图8-59)。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或频数、遗尿;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7.小肠俞(小肠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遗精、遗尿、尿血、白带多、疝气;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8.膀胱俞(膀胱背俞穴)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1.5寸,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骶骨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59)。
[主治]小便赤涩、淋浊、遗精、遗尿;腹痛泄泻、便秘;女子瘕聚、阴部肿痛;腰脊强痛、足膝寒冷无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29.中膂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三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0.白环俞
[取法]俯卧位,在平第四骶后孔,当督脉旁开1.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白带、疝气、遗精、月经不调;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31.上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一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2.次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疝气、小便赤淋;腰痛、腰以下不仁。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3.中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三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小便不利;泄泻、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4.下髎
[取法]俯卧位,在第四骶后孔中取之(图8-59)。
[主治]小腹痛、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5.会阳
[取法]在尾骨下端两旁,当督脉旁开0.5寸处取之(图8-59)。
[主治]带下、阳痿;痢疾、泄泻、便血、痔疾。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图8-59
36.承扶
[取法]俯卧位,在臀横纹中央取之(图8-60)。
[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2.5寸,可灸。
37.殷门
[取法]俯卧,在承扶与委中连线中点上,当承扶下6寸取之(图8-60)。
[主治]腰脊强痛、大腿疼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38.浮郄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上方,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委阳上1寸处取之(图8-60)。
[主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9.委阳(三焦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横纹外侧缘,当肱二头肌腱内侧取之(图8-60)。
[主治]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拘挛疼痛或痿厥不仁。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取法]微屈膝,在腘窝横纹当中,当肱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取之(图8-60)。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遗尿、小便难;自汗、盗汗;丹毒、疗疮、发背。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可灸。
图8-60
41.附分
[取法]俯卧,在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2.魄户
[取法]俯卧,在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3.膏育
[取法]俯卧,两手抱肘,在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虚痨羸瘦;肩胛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4.神堂
[取法]俯卧,在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心痛、心悸;咳嗽、气喘、胸满;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5.譩譆
[取法]俯卧,在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咳嗽、气喘、鼻衄;疟疾、热病无汗;肩背痛、季胁引少腹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6.膈关
[取法]俯卧,在平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约当肩胛骨的脊柱缘处取之(图8-61)。
[主治]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胸中噎闷;脊背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7.魂门
[取法]在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胸胁胀痛、背痛;饮食不下、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8.阳纲
[取法]在平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9.意舍
[取法]在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0.胃仓
[取法]在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腹胀、胃脘痛、小儿食积;水肿;脊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1.育门
[取法]在平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2.志室
[取法]在平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3寸取之(图8-61)。
[主治]遗精、阳痿、阴痛下肿、月经不调;小便淋沥、水肿;腰脊强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3.胞育
[取法]在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肠鸣、腹胀、便秘;大小便不利、阴肿;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4.秩边
[取法]在胞育直下,骶管裂孔旁开3寸处取之(图8-61)。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大小便不利、阴痛、痔疾。
[刺灸法]直刺1.5~3寸,可灸。
图8-61
55.合阳
[取法]在委中直下2寸,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取之(图8-62)。
[主治]腰脊痛引腹、下肢痠痛、麻痹;崩漏、痔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6.承筋
[取法]在合阳与承山之间,当腓肠肌肌腹中央取之(图8-62)。
[主治]小腿痛、膝痠重、腰背拘急;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7.承山
[取法]在当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的交角处取之(图8-62)。
[主治]腰背病、腿痛转筋、脚气;痔疾、便秘。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58.飞扬(络穴)
[取法]在承山外下方,当昆仑上7寸处取之(图8-62)。
[主治]头痛、目眩、鼻塞、鼻衄;痔疾;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图8-62
59.跗阳(阳跷郄穴)
[取法]在足外踝后上方,当昆仑上3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头重;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60.昆仑(经穴)
[取法]在跟腱与外踝之间的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1.仆参
[取法]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处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下肢痿弱、足跟痛;癫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取法]在外踝正下方凹陷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目赤痛、眼睑下垂;癫狂痫症;腰腿痠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3.金门(郄穴)
[取法]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中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4.京骨(原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5.束骨(输穴)
[取法]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小头后下方,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腰腿痛。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66.足通谷(荥穴)
[取法]在第五跖趾关节前下方的凹陷处,当赤白肉际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67.至阴(井穴)
[取法]在小趾外侧,距趾甲约0.1寸处取之(图8-63)。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刺灸法]直刺0.2~0.3寸;胎位不正者,可灸。
图8-63
膀胱经是什么?
膀胱经是人体一个比较重要的经络,最主要的功效就是能够达到排毒养颜的作用,也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的通道,平时生活当中进行膀胱经的按摩疏通,或者是其他的方法,能够达到很好的调理身体和保健身体的作用,要了解膀胱经的位置,平时加强经络疏通的工作,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膀胱经最大的功效是排毒功能,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一个排毒通道,用户在外面的健身中心经常看到后背拔满了罐,就是要把身体的毒素从膀胱经排泄出去。但是拔罐一定要顺着膀胱经拔,后背主要的穴位都叫俞穴,俞是通道的意思。
扩展资料:
膀胱经不通反应:
1、膀胱经不通的反应是小便很少,但次数又较多。平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同时要适当的运动,再配合中药调理。
2、膀胱经不通出现头经常疼,颈椎那边也很酸,就连喉咙那也好像堵塞了一样,非常痛苦的,让人很不舒服的。
3、膀胱经不通导致人整天就昏昏沉沉一点力都没有,所以当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去就医的,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
4、膀胱经不通平时就要适量的进行体育锻炼的,可以利用中药进行调理,还要注意饮食,禁止吃辛辣的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膀胱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俞穴
膀胱经在哪?
是足太阳膀胱经吧,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我也就知道这么多了,给你个图片:;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0%F2%EB%D7%BE%ADin=19cl=2cm=1sc=0lm=-1pn=18rn=1
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具体位置在哪里?
这个买张 人体经络穴位挂图 一看就知道了。网上也有很多图片,只是没有实物清晰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瞳子醪穴),向上到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完骨穴),外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阳白穴),复返向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行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退后,交出于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向下进入缺盆部。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第四指(无名指,小指次指)之末端,上行出于第四 三焦经内 、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背部,再向上行于前臂外侧尺桡骨(臂外两骨)之间,穿过肘关节部,沿上臂外侧上行至肩关节部,与足少阳胆经交叉走其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散布于胸腔之中部(膻中),散络于心包,下行穿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本腑。
膀胱经位置图
1、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上_、次_、中_、下_、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__、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扩展资料:
穴位介绍:
睛明
1、【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处。
2、【作用】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3、【主治】①视物不明,近视,夜盲,色盲。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③急性腰痛。
4、【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5、【类别】手、足太阳、足阳明、阴_、阳_五脉之会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足太阳膀胱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示意图
五脏六腑位置图(五脏六腑气血之次髎穴)
概述
次髎穴之名及其位置,第一次出现于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次髎在第二空,夹脊陷者中;……”…。次髎穴是包括在八髎穴其中两个穴位。八髎穴位于骶骨两旁侧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别为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左右各一,共有八个穴位,“髎”,其意思是指窟,有骨部其深空处有缝隙之意思。
次髎穴是包括在八髎穴其中二个穴,而八髎穴是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其中一个腧穴,毗邻为胞宫,而冲、任和督脉均起于胞宫,因此八髎具有总司全身五脏六腑之功,特别是下焦的疾病。
次髎穴 Cìliáo BL32
位置: 位于骶部,八髎之一, 当髂后上棘内下方, 正对第2骶后孔中。
归经: 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补益 下焦 ,强腰 利湿
别名:中空《针灸大成》
局部解剖:皮肤→皮下组织→ 竖脊肌 →第二骶后孔
治疗应用
次髎穴有司全身五脏六腑气血之功,特别针对下焦的疾病有较好疗效,且应用广泛。
生殖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妇人经、带、孕、产各阶段疾病的治疗。如对痛经,可单用次髂深刺或同时配伍三阴交、合谷、承山等穴,寒者加灸更好。取单穴法进行痛经的治疗,屡获良效。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者,则需假以时日,并加强辅助穴的应用。又如取该穴进行胎盘组织液注射,治疗原发性不孕亦有报道。另外,还可用于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如遗精、阳痿等,并常与肾俞、气海、关元等配合,以培原固本。
痛经 多由于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所导致。次髎穴位于腰骶部,治疗痛经要以局部法来取穴。而且腰骶部跟。肾脏、督脉及足少阴经关系密切,督、冲脉与任脉同为起于始胞宫,在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就提出:『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所以,针刺次髎穴可以调理肾与胞脉,亦可以疏通其局部的经气,冲任之脉使得通畅,旺盛气血,通行而无滞,这样就会通则不痛。
性功能障碍 次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膀胱与肾相表里,位于腰骶部,毗邻胞宫,针刺次髎穴可调理膀胱、补益肾气;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温下元之气,兴奋宗筋;中极属任脉,为膀胱的募穴,肾俞可补益元气,培肾固本,两穴搭配属俞募配穴法,增强补肾壮阳之功效;命门火衰加命门穴,命门穴培元补肾,强健腰脊,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可补益后天之气,旺精血生化之源;三阴交是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健脾益肾补肝;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滋阴补肾。诸穴合用,可加强补益肾气,荣养宗筋之功效。
刘喆教授取穴:次髎、关元、中极、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操作:使用 2 寸长毫针,俯卧刺次髎、肾俞、命门,使针感放散于会阴部或阴茎部,仰卧刺关元、中极,针尖向会阴方向刺入,使用提插、捻转手法,使针感传于阴茎、龟头部,余穴用平补平泻手法,使之出现酸麻胀感为度,然后对关元、中极及次髎,施以针刺治神之法: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嘱咐病者慎守勿失,全神贯注于针下,待针下有胀热感之后,捻动针柄,左转180°,并让病人以意引气,使气至病所,而后守气,使气聚而生胀生热。隔日治疗 1 次,10次为 1 疗程。施以本法治疗 1 个疗程后,虚汗已止,肢冷畏寒消失,阴囊、龟头有热胀之感,阴茎勃起渐有力。继续治以本法,又针 12 次后,诸症悉除,勃起坚挺有力,同房满意。随访至今未复发。
泌尿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膀胱炎、尿道炎、遗尿、尿潴留、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炎、小便不利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遗尿,常配伍肾俞、太溪、足三里等穴;治疗小便不利,则可采用灸法施术,正如《千金方》中所言:“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壮”;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则与中极配合较多。
小儿遗尿 次髎穴为主穴治疗疗效较佳,次髎穴位于骶神经后支的分布处,这个神经是用来控制排尿的主要神经,可以透过针刺,来增强膀胱的约束之能力。关元、肾俞可以帮助肾气,增加固摄下元。膀胱俞、中极分别是膀胱的俞穴和募穴,合而为用为俞募配穴,可调理膀胱,振奋膀胱气化功能,以助对尿液的约束之力。三阴交是属于足三阴经之交会穴,用来补益三阴之气、调理肝肾脾从止遗尿。脾俞、百会、太渊可补脾肺之气而使气血充盈,以增收涩固脱之功。所有穴随症伍用,可以补肾固涩,有约束膀胱之功效。
郝丽丽选了10例年龄介乎4至10岁的男女童,用针刺加上结合耳穴来治疗遗尿症。针灸治疗选取气海、关元、合谷、中极和三阴交。有肾阳不足要多加太溪、命门,有脾肾阳虚要加肾腧,有肺脾气虚要多加脾俞、肺俞、太渊和足三里,有下焦湿热便要加阴陵泉,尿频则多加次鼹穴。针剌三阴交,膝关节以上必须要针感应,针刺关元穴,中极穴针感应必须到达会阴,次谬穴针刺方向要向骶骨后孔方向直刺,得气后必需要留针15分钟;若尿频而属肺气郁遏的,合谷穴可用泻法,采用双手的运针法加强刺激,出针后在针孔处用拇指分别按压1分钟,以助泻法的力量。各穴针刺后分别加灸艾灸离皮肤高度适中,每穴灸5分钟,如下焦湿热者则只可针不可灸,全部用上泻法。治疗方法每天1次,每7天为1治疗疗程。耳压耳穴以主穴取外生殖器点,遗尿点,配穴取耳速根、神门、。肾、膀胱、内分泌,耳压穴,要左右耳交替,每星期2次,每日按压4—5次左右,每次3分钟,使耳廓充血有发热感为宜,每15次为1治疗疗程。结果:治疗结果为治愈8例,有效1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为90%。
腰腿部疾病
主要用于腰肌劳损、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的治疗,常与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环跳、委中、秩边相配伍。现代也有将之扩展运用于多种关节痛,如关节风湿、膝关节炎等的治疗。有研究用次髎配合秩边、大肠俞、腰阳关、十七椎下等穴治疗骶髂关节炎,收效也甚为满意。
其他用途
还可用于疝气、痔疾、脱肛等病症的治疗,尤其对于长期的咳嗽、泄泻、痢疾、便秘所致脱肛者效更佳,可配长强、气海、百会等穴。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