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讲述了以张桂梅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员,以坚定的信仰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创办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通过知识改变山区贫困女孩命运,让一批批女孩走出大山的故事。作品以生动细节、真挚情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从艺术角度深入了解张桂梅,感受其高尚人格、坚忍精神的窗口,让观众从中读懂了张桂梅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也读懂了这群山村师生的内心坚守和理想追求。
面对张桂梅这个为大众熟知的典型形象,《山花烂漫时》采用平视视角,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中建立观众和张桂梅的熟悉感、亲近感。故事开篇便呈现出平实而有厚度的叙事特点。2007年,张桂梅的女高梦第一次被大山外的世界知晓。当时,资金、师资、生源,都面对难关。创作者以主人公劝回家务农的女学生返校为切口,在张桂梅看似平常的一次“日常执着”中交代大山中女孩的普遍困境,令观众自然代入。镜头下,女孩们从大山深处走进华坪女高的那天,顶着疾风骤雨,踩着泥泞的道路,老师和乡亲带上女孩们,出深山、穿索道、蹚激流……山区女孩的上学路有多艰难,电视剧在此刻具象化了。与邻近的学校共用食堂、厕所,师资短缺、财政告急,凡此种种,都是山区、欠发达地区教育面对的困难。开学后,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张桂梅督促学生们勤学苦学;学生因故辍学,她倾囊相助,为其解决实际困难,令学生得以重返校园完成学业。最终,张桂梅带领女高的老师们创造了首届毕业生高考百分之百综合上线的佳绩。在尊重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的基础上,电视剧所讲述的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环环相扣,有效激发了观众的观看兴趣与情感共鸣。
《山花烂漫时》里的张桂梅巾帼不让须眉,不畏艰辛、披荆斩棘,擎起了乡村教育的一盏灯,照亮了数千名偏远山区和贫困家庭女孩未来的路。剧集既呈现了张桂梅在教师管理与督促学生学习时的严苛甚至不近人情,也表现了她对老师们忘我付出的愧疚,并展现了她给予学生们母亲般的慈爱关怀。该剧还成功刻画了一群为追寻教育理想甘愿奉献的青年教师形象。应届毕业生丁笑笑、魏庭云、姚小山等,或舍弃优越的家庭环境,或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女高,用青春和汗水助力山区女孩们圆梦。而剧中的学生如谷雨、蔡桂芝、柳细莺等,虽然受到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的影响,生活和学习条件异常艰苦,但她们在老师们爱的浇灌与帮助下顽强地与命运抗争,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毕业后,她们在教师、医生、军人等不同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将从张桂梅“妈妈”身上得到的大爱薪火传承。这些人物故事既涵盖对教师使命的深刻理解,又有对学生人生节点的重要思考,折射出中国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山花烂漫时》没有局限于人物塑造,而是把张桂梅的故事融入乡村教育问题的思考中,融入社会发展的潮流中,融入国家建设的课题中。以往教育题材影视剧大多从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维度进行创作。相较而言,聚焦乡村教育领域的作品较为稀缺。《山花烂漫时》真实描绘乡村教育的现状,聚焦教育公平、留守儿童等现实问题,展现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近期,《春风化雨》《山花烂漫时》等剧集的热播,给影视工作者带来了启发——这些作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乡村小校园”映射“教育大图景”,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在社会意义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后教育题材、乡村题材乃至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新思路。(作者:王韵,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