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张友发
国庆档的第六天,由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存亡之战》(以下简称《志愿军》)票房已经突破七亿,在当日票房的占比也突破了四成。灯塔专业版和猫眼专业版等平台,也纷纷调高了对于《志愿军》的票房预期。
去年国庆档,该系列的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档期内票房不到五亿,仅排在国庆档票房的第三名,这也导致了今年对于《志愿军》映前的票房看低,但最终的档期表现再一次证明,国庆档和主旋律战争片仍然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当然,《志愿军》的成绩首先和今年档期的供给不足有关。界面文娱此前的报道多次提到,在消耗完过去几年的库存后,电影行业正面临头部电影供给不足的难题,这从暑期延续到了国庆。
今年国庆档缺乏有足够噱头的头部电影,原本的话题电影《749局》的口碑又消耗了大众的期待,现在的豆瓣评分已经滑落到4.4分。《志愿军》相比前作也提高了自身的社交口碑,其豆瓣评分目前来到7.2分,高于第一部的6.9分。
国庆这样的大档期,本来就需要强视听的重工业电影产品,战争片与这个需求符合。据导演陈凯歌在之前首映礼的介绍,《志愿军》三部曲拍摄镜头总数高达一万两千个。相比第一部,《志愿军》的战争场面占比大大提升,在视听场面上足够吸引大众进场。
相比其他电影类型,战争片对于不同地区的观众都有着吸引力。无论是下沉市场还是一二线城市的观众,都愿意来到影院观看战争片。据灯塔专业版数据,10月4日,《志愿军》在一线至四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都超过了40%。
从更具体的档期属性来看,国庆档的属性与主旋律战争片更加契合,这是一个长期的市场教育的过程。
2016年,《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卷走5.3亿票房,拉开了主旋律电影大规模进入国庆档的序幕。之后《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的票房成功,也让大众、主旋律电影和国庆档逐渐形成了耦合关系。主旋律电影在国庆档定档、大众在这个档期观看主旋律电影,也成为一种市场共识。
近年来,国庆档的主旋律电影供给更加集中在战争片类型,这则是和战争片自身的属性与特性有关。
在漫长的电影历史中,观众对于战争片的兴趣一直广泛存在。20世纪的好莱坞电影就以战争片为重要手段,敲开了庞大的海外市场。
1942至1945年,美国参与二战时,好莱坞共生产了1700多部影片,其中约500部是与二战相关的战争片,这成为美国电影走向欧洲市场的重要支点。二战后,美国源源不断的战争片生产,也塑造了大众对好莱坞的认知。
对于全世界的观众来说,战争片都是一种普世语言,其强视听的特点让大众能够感受到电影的工业化最新成果,而美式战争片传递的反战主题又能够被大众接受,比起好莱坞的其他价值观更容易被全球观众接受。
“二十世纪的特点并非暴力本身,而是观看暴力”,战争片的流行根植于大众对于暴力的观看兴趣。上个世纪,新兴的电视等大众媒介对战争的报道,是大众情绪的重要催化剂,也为战争片的大量生产做好了铺垫。
大众文化的重要生产者——好莱坞,也对暴力的银幕再现保持着热情。在越南战争结束的三十年间,美国涌现出了五百多部从不同角度表现这场战争的电影。
这个逻辑在21世纪同样生效。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大众围观战争的新方式,且比20世纪的电视传媒更加直观而快速。伊拉克战争被媒体称为"YouTube战争",2016年伊拉克和库尔德军队与伊斯兰国的战斗以及近几年的俄乌冲突,则分别被称为“第一次Facebook战争”和“第一次TikTok战争”。
对于战争的观看满足了大众的普遍的感官需求,在视觉刺激之后,战争片也与社会当下的情绪,以及大众社会深层次的情感结构相关。
对于美国而言,战争片是塑造主流价值观与社会共识的中介。奥斯卡从不吝惜对战争电影的褒奖,仅奥斯卡最佳电影这一项中,就有21部以战争为主要背景的影片,其中还不包括《阿甘正传》这样有不少战争场景的电影。如果拓展到其他奖项,战争片无疑是最受奥斯卡欢迎的电影类型之一。
从全球来看,美国是战争片最主要的生产者,而在最近十年,中国的战争片质量与产量也迅速增加,并且成为主旋律电影中,最具有市场号召力和工业化水准的类型。
在疫情之前,已经有《红海行动》和《战狼2》分别获得当年中国大陆的票房冠军。2020年至2022年,战争片更是连续三年揽获国内票房冠军,分别为《八佰》、《长津湖》和《长津湖之水门桥》。
这些战争片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主旋律电影受到电影观众的欢迎,成为一种观影主流。
2023年,票房最好的战争片《志愿军:雄兵出击》仅排在当年的第17名。虽然和影片本身的质量有关,但这也能反映出,历经三年战争片的洗礼后,观众对类似题材的电影表现出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今年《志愿军》在国庆档表现不错,但距离《长津湖》等战争片爆款的票房成绩仍有距离。
好莱坞对于战争片的兴趣同样在减弱,最近十年,北美主流商业片更加偏向超级英雄等青年电影,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选择越来越偏向于少数族裔和性少数人群的叙述,战争片难寻踪迹。不过在去年,《奥本海默》在奥斯卡大获全胜,似乎也反映出战争片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战争片仍然是一种观影刚需。当然,片方如果想要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票房成功,恐怕还是要思考更差异化的故事切入角度,以及更深度的大众情绪,来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