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湖南曾经很保守?湖南是怎么从保守走向开放的?《文脉赓续 何以湖南》今天播出第12集《为什么说保守和开放的都是湖南人?》,带您解读湖南的开放之路。
一个外地朋友跟我说,你们湖南真开放,做个电视节目,一会儿格莱美的歌手来了,一会儿法国总理又推介了,把长沙都整成了国际一线城市。我一下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现在的湖南确实是越来越开放,但历史上,湖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极开放和极保守两个完全迥异的群体同时存在。
有学者考证,一直到1880年,都没有一个外国人成功访问过长沙。我们知道,近代国门被打开,洋商、洋货都加速进来了。到处都有洋人走动,偏偏长沙没有,为什么?
就是因为封闭,地理环境封闭、传统观念封闭。那时候,很多反传教士的宣传画在湖南流行,什么“洋人是猪羊鬼的子孙”,“洋人会活挖人眼”,当时不少人都深信不疑,所以他们看到洋人就扔石头。最后,洋人都说长沙是“the City of Iron Gates”,铁门之城,所以就不敢随便来了。
而另一方面,早在1842年,湖南邵阳人魏源就“睁眼看世界”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编的《海国图志》在日本广受欢迎。
同样,早在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也是湖南人,湘阴的郭嵩焘。在他的故居里,现在还摆着一部电话机,据说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电话的人。
但是,当他把自己出使英国时一路上的见闻写成《使西纪程》出版后,引来舆论狂潮。官员参劾他“天地不容、万古不赦的叛徒”;他的朋友骂他“作此书是没肺没肝,刻印此书的人是居心不良”;他的家乡也到处贴了攻击他勾结洋人、当卖国贼的标语。
《使西纪程》里说了啥呢?简单来说,就是高度赞扬了洋人的器物,肯定了洋人的“政教”,并且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可惜,那时候的国人还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没有醒来。
1879年,郭嵩焘被勒令回国,甚至都没有回京述职,直接回了湖南。而那时候他的家乡人仍然十分保守,竟然阻止送他回家的船靠岸。临终前,郭嵩焘悲愤地写下: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负独醒之累”的郭嵩焘这句话一语成谶。此后,江标、王先谦、谭嗣同等湖南人,又是设立数学、外语这些现代学科,又是成立禁烟公社、不缠足会,地理、法律学会等等,逐步与“封闭”诀别。不单是新式学堂,交通的便利、信息的流通、思想的进步,都促使湖南终于变成了一个开放且富有朝气的地方。
编辑 | 沈易 实习生王雪雯
一审 | 杜振裕
二审 | 许志强
三审 | 唐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