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0月26日,电影《终结者》(The Terminator)在北美上映。四十年后的今天,该片早已被视为影史上最具突破性的科幻电影之一,尤其片中对于人工智能的超前刻画如今也更多了一些现实意义。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

这部《终结者》系列的开山之作,成本其实只有640万美元,放在四十年前,也绝对不算是什么大制作。因此,该片正式上映前,发行方猎户座影业(Orion)并未对它的票房前景寄予厚望。不过,最终的结果,却让几乎所有人大感意外:不仅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卖,而且还催生出一整套系列电影和衍生电视剧集。其生命力绵延了数十年,现在也依然是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价值不菲的大IP。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

《终结者》讲述的是由阿诺德·施瓦辛格饰演的机械人T-800从2029年穿越回到1984年,力图杀死由琳达·汉密尔顿饰演的普通女子,以阻止她生下未来抵抗组织领袖的故事。“那个故事是我在罗马时产生的一个想法,”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卡梅隆曾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当时我病倒了,发着高烧。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开始胡思乱想,脑中浮现出各种奇异幻想,包括手持菜刀的金属机械人的肢体躯干什么的。”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

在此之前,卡梅隆只执导过一部电影,即1982年上映的《食人鱼2:繁殖》(Piranha Part Two: The Spawning)。之所以他会跑去罗马,也是为配合该片发行做宣传。回到美国之后,他开始着手创作这个剧本,故事融合了科幻、恐怖、动作等多种元素。剧本得到了猎户座影业高层的认可,他们同意帮忙发行。而数百万美元的拍摄资金,主要靠英国独立制片人约翰·达利(John Daly)负责筹措。

担任女一号的琳达·汉密尔顿曾总结对《终结者》的印象,从试镜到拍摄就是一个字——累。“我心想,在这场战斗中,这位导演可没站在我们人类这一边,他和机器人才是一伙的。”此外,阿诺·施瓦辛格的加盟,一上来也让她对这部电影心存顾虑,虽然在此之前,施瓦辛格已出演了《野蛮人柯南》等动作片,但留给外界的印象还是健美运动员多于演员。但事实证明,这个日后还进军了美国政坛的奥地利男人,在表演和电影上,颇有自己的想法。而琳达·汉密尔顿也因为这部电影与卡梅隆结缘成为夫妻,虽然两人在1997年劳燕分飞,但她对于该系列还是很有感情,继卡梅隆执导的前两部之后,又回归出演了2019年上映的第六部《终结者:黑暗命运》。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

拍摄前,卡梅隆和施瓦辛格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终结者的举止行为。两人一致认为,机械人的动作应该流畅,而非过往那种生硬和刻板的机器人形象。卡梅隆希望他能模仿鲨鱼捕食游弋时的动态,在围捕猎物时来回移动。于是,施瓦辛格琢磨出了先移动眼睛,然后再让头部跟着移动的表演方式。“就像是CCTV摄像头那样”。此外,两人还花了大量时间讨论台词,包括片中最为经典的那句 “I’ll be back”,在原始剧本里写的是“I’ll come back”,正是施瓦辛格建议将它改成了如今的样子。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

最终,《终结者》在北美地区拿到3800万美元票房,排名当年的北美票房榜第21位,海外地区的票房则为4000万美元。相比票房成绩,它带给观众的更大震撼还是在于全新的机器人形象的塑造、动作场景里华丽的视效铺陈以及针对科技该如何改变人类生活的思考上。

另一方面,首部曲的成功也为该系列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足够扎实的基础。1991年上映的第二部仍延续了詹姆斯·卡梅隆、阿诺·施瓦辛格以及琳达·汉密尔顿的铁三角阵容,成本追加到一亿美元,拿下北美年度票房第一位,入围六项奥斯卡技术类奖项,最终获得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最佳视觉效果、最佳化妆四座小金人。它也是公认的整个系列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在此之后的四部,虽有阿诺·施瓦辛格的坚守,但似乎因为詹姆斯·卡梅隆离开了导演的位置,都未能达到前两部的成功。不过,作为好莱坞重要的科幻IP,《终结者》的火种依旧不会熄灭,相信重新燎原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终结者》则成了很多观众对好莱坞科幻大片认识的启蒙。最早,该片是以录像带的形式在各地广为流传,到了1992年,就在该片在北美上映的八年之后,它从录像厅以及家庭的小屏幕,登上了国内电影院的大银幕。或许正是因为第一部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之后的五部续作,也都曾陆续引进国内的院线上映。

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风君小屋帮我吧

《终结者》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