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拉满,银发短剧爆火:“中老年玛丽苏”盯上爸妈的腰包-风君小屋帮我吧

近几个月,短视频平台上的中老年微短剧井喷,成了银发族的新宠,“豪门”“闪婚”“保姆”“50岁”等成了这些爆款作品的关键词。有些微短剧公司正将这一类作品作为目标,进行批量生产制作。不少网友惊呼:完了,这次完全是冲我爸妈来的。

1

浮夸剧情辣眼又离谱

今年夏天以来,多部中老年甜宠剧冲上微短剧相关热度排行榜,异军突起,引人关注:《闪婚五十岁》《闪婚老伴是豪门》《团宠老妈惹不起》《婚礼上婆婆惊艳全场》《五十岁保姆嫁豪门》……综合多个短剧热力榜的榜单,这些主打“中老年玛丽苏”“老年霸总”的微短剧往往播放量惊人,一周内播放破亿的剧集比比皆是。其中爆款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半月,累计播放量便高达5亿次,一度冲上全网短剧热度的TOP1。《闪婚五十岁》的播放量超2亿,《五十岁保姆嫁豪门》播放量近1亿。更有报道称,部分爆款作品的充值金额已经达到千万级别,有些微短剧公司正将这一类作品作为目标,进行批量生产制作。

据了解,这些微短剧不止让中老年人沉迷,也让年轻人“上头”。比如,《闪婚老伴是豪门》的追剧群体,除了中老年观众爱看,有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爱看。剧中高密度的爽点一应俱全:赘婿儿子、势利亲家、恶霸前夫等依次登场。1990年出生的邬倩扮演剧里的女主角石小秀,她穿着老气的衣服,迈着老态的步伐,扮演四五十岁的女性,有些年轻网民在她的社交账号上亲切地称呼她“姨”,让她有点接受不了。

情绪价值拉满,银发短剧爆火:“中老年玛丽苏”盯上爸妈的腰包-风君小屋帮我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微短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成为银发族的新宠。中老年用户有巨大的情感需求,而短剧往往就是在“卖情绪”,虽然一集的时长多在几分钟以内,但不少剧往往有七八十集甚至上百集,情节设置了很多起伏和反转。这些剧情大多聚焦家庭纷争、爱情纠葛等,利用一些诸如“婆媳矛盾”“儿女不孝”“失散认亲”“老年霸总相亲”等重生、反转的“老套路”,一分钟一个反转,两分钟一个钩子,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和情感共鸣点正对了一些老年人的胃口,不断反转的故事节奏让他们欲罢不能,有人甚至从早上一睁眼就拿起手机开始刷短剧。

情绪价值拉满,银发短剧爆火:“中老年玛丽苏”盯上爸妈的腰包-风君小屋帮我吧

值得注意的是,短剧爆火的同时也存在某些观念低俗、内容同质化等乱象。部分微短剧为了追求点击量和流量,根本不顾及故事合不合理,只追求制造噱头出圈,不惜炮制过于夸张、离奇、不合逻辑或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刻意制造矛盾和冲突,忽视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老年微短剧中,大部分短剧中设置的情节先把泪点、虐点“拉满”,调动观众情绪,为后续剧情制造情绪落差,先抑后扬。更出格的是,《保洁老妈无极归来》中上演了荒唐的忘年恋,身家百亿的27岁霸总爱上45岁保洁阿姨的狗血剧情引发网络热议,受到很多观众的吐槽。再就是同质化内容泛滥,短剧中逆袭、闪婚、霸总等浮夸剧情比比皆是,让人感到辣眼又离谱。

2

刷短剧警惕隐藏的诱惑

刷短剧本来是放松休闲的娱乐方式,然而,有些中老年人沉迷其中,不知不觉落入消费“陷阱”。尤其是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相对缩小,容易通过追剧填补情感空白,进一步加剧了沉迷现象。

短剧行业无序的投流,收费模式套路的繁多,其背后是中老年人被套路消费的无奈,这让一些家庭防不胜防。部分老年人对于网络环境和智能手机的操作不熟悉,对于互联网套路的防范力更弱,一旦陷入剧情之中,就很容易冲动消费,甚至“一掷千金”。

有些爽剧前面几集往往免费试看,但每当剧情进行到冲突最关键的时候,就会戛然而止,制造悬念,必须充值才能追剧。很多观众都是先被这种视频吸引欲罢不能,再想继续看就付费,不知不觉就看完多部付费短剧,费用从一开始的1元、3元变成19.9元、39.9元不等。虽然这些费用看似不高,但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中老年人来说,长期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不留神就花掉数千元,还有的一年多就累加到了数万元。

据了解,还有一些短剧以低价吸引用户付款,在对方支付时默认勾选续费选项,使用户在观看时自动续费,且后续剧集均以原价扣费;或者设置多种付费选项,混淆单集、全剧、平台的概念,对于一些老人来说,根本无法清晰计算自己追剧所花费的金额。还有些小程序会推出各种充值会员活动,不同小程序的规则、价格都不同。有些平台也会有整剧购买、单集购买的选项,但如何整剧购买算优惠价,单集购买一集是多少钱,这些都很难搞清楚,甚至同一平台不同短剧收费都有差异。这些复杂的计费方式,年轻人仔细研究都难以弄清楚,更不用说老年人了。无奈之下,有些家属选择将老人的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以限制消费额度。

3

建立老人防沉迷模式

济南市的王先生退休前一直从事影视制作,他认为,老年微短剧丰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形式,应该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关注老年人群体的重要使命。创作者应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加强对老年人角色的塑造和刻画,展现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避免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或符号化。在追求戏剧效果的同时,注重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避免过度渲染和夸张。观众们希望看到的不是那些悬浮、夸张、恶俗的表演和剧情,而是能真正表达中老年人心声、触及中老年人心灵的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针对老年人制作霸总微短剧算不上“围猎”,更称不上“诈骗”,只是说面对庞大的市场,制作方精准挖掘了老年人短剧消费的潜在需求。不过,在价值取向上缺乏向上引导,是这类短剧诞生之初在创作上的一个遗憾。他指出,老年微短剧引发争议,根源就在于没有达到很高的格调,作品水平参差不齐,“期待在这个新赛道中,能够出现既满足中老年人情感需求,又能让人向上提升的精品佳作”。

针对微短剧平台收费模式,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市面上的短剧往往是前期免费试看、后期收费的形式,这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模式。但关键在于,老年人往往对网络付费操作一知半解,尤其是繁琐复杂的付费模式,可能会让老人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产生高额费用。他们建议相关平台开通老年人付费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老年版APP,让消费条款和退费渠道更加便捷透明。针对老年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次提醒、大字或显著标识进行告知以及设置付费上限等方式,建立老年人防沉迷模式。平台还可为老年人设置亲情账户或监管账户,让家人及时知道老人的资金动向,做到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