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刑侦剧的春天来了?
一部刑侦剧,一开播就收视率爆表,好评连连。
剧中有一行醒目的简介尤其吸引Sir:
“以八虎为人物原型,汇集了新中国白银案,周克华案在内的15个国字级重要要案,堪称共和国的刑侦档案。”
奇案,血案,大案,还都是以真实原型改编……
刑侦剧好久没上过硬菜,Sir一口气连刷数集,成功打破对“主旋律刑侦剧”的固有印象:
我是刑警
开场就十分硬核。
围绕著名的128鹤岗抢劫案展开。
该案号称当年我国暴力化、职业化程度最高的恶性案件。
1995年的除夕前夜。
一群歹徒进入西山矿区准备抢夺矿场工资,遭到值班经警和保卫科人员的英勇反抗,歹徒残忍地杀死了11个人,其中包括8岁的小孩。
案发后,公安部门高度重视,中央政法委宣布成立调查组,前往破案。
可案件侦破过程,却受到了重重阻碍。
在那个没有监控的年代,现场证据几乎被大火毁坏殆尽。
根据唯一存活下来的经警口述,罪犯们包得严严实实,唯一记得清的,是带头的一名女性。
女性?
案件侦破一时陷入了困局。
为了排查难点,警方迅速在附近区域内展开了摸排,寻访居民有无见到陌生女性。
果然在实地调查中,刑警通过居民指认,发现了路边被罪犯遗弃的假发。
可能你会问,太简单了吧,这就找到了?
别急,悬疑不是这部剧的关键,丝丝入扣的推理进程才是重点。
既然明白了罪犯戴假发是在故意干扰排查。
那就意味着,这是一批具备反侦察能力的罪犯,同时很可能是本地人作案。
可案件分析到这,线索又断了。
唯一的突破口,只剩下现场第11号无人认领的尸体。
刑警们还是大胆猜测,此人可能是犯罪嫌疑人之一。
如果假设成立,那分析重点就变成,罪犯为何要对同伴下手?毕竟,尸体的头部,足足有两处被猎枪打中的痕迹。
就在这时,一条重要的线索传来。
省厅派来的专案调查组的专家经过尸检发现,11号尸体头部的猎枪弹道中,有一个微小的弹道痕迹。
在专家的判断中,这是警用54手枪的弹道。
也就是说,罪犯很有可能是因同伙中枪,没办法撤离尸体,为了不暴露自身,所以用猎枪的痕迹掩盖,甚至焚烧尸体,以此毁尸灭迹。
那为何又要在左眼处,再开一枪?
此时刑警合理怀疑,此人可能左眼有特征,于是在整个片区找寻左眼有特征的人。
果不其然,案件就在这一层层推演中,顺利展开。
接下来Sir就不剧透了。
发现没有。
很多刑侦剧总是走向奇情,主角“金手指”开挂。
这部刑侦剧,却没有故弄玄虚的线索,没有高智商的主角光环,更没有过度理论性的精密布局。
而是选择不偏不倚地,塑造真实的刑侦现场。
一切都靠大量的警力摸排查,以及合理的推测,甚至想象。
开会。
是一群刑警围里三层外三层,对有限的证据链条进行推理、思索,即便是从省厅里请来的专家有时候都束手无策。
调查。
是刑警一晚上不睡觉,花时间做表,白天又要紧张地开展工作,去一家家问。
虽然,悬疑感被淡化了,但推理的链条却环环相扣,取证过程也十分硬核。
就拿一个情节来说。
刑警专家们通过现场墙上弹孔的比对,用卷尺在现场测算角度勘察,以确定11号尸体是先被经警打中的场景,就十分写实与硬核。
真实,粗粝,紧凑,就凭这些,就堪称得上国产刑侦剧中少有的质感。
但。
也不只是纪实。
在很多剧因为要“三观正”,把罪犯当作工具人,一味的作恶多端。
但《刑警》却没有回避反派的社会和伦理困境。
它让我们看的既是缉凶,更是在绝望、悲凉的命盘下,每个人如何做出模糊善恶的挣扎。
比如,主犯宋小军,在落网前嘴硬得很,但直到证据确凿,他才不无悲凉地说出自己作案的动机。
有了钱就能给我媳妇买大戒指
孩子不用住姥姥家
老丈人、丈母娘能高看我一眼
多有自尊多有面啊
以及她的老婆白玲(马苏饰)在审讯时,从为了瞒骗警察到为了孩子终于把丈夫供出, 这场催人泪下的家庭悲剧,也不断向刑警乃至整个社会积弊的机制发出拷问,比如为何西山矿老是拖欠工资?
在国产悬疑剧已然养成观众刁钻胃口的当下,这种纪实风,自然让不少观众会觉得案件过于“平铺直叙”。
但真实世界的案件破案过程,相比起动不动就配一段柯南bgm,可能就真的只是朴实无华。
同样真实的,是剧集对刑警形象的刻画。
举一个数据。
该剧群演一万多人,用了二万多套年代感服装,跨多省拍摄,近800场戏,取材于跨越30年多起大型真实刑侦案件。
为什么要拍这么多人?走那么多地方?
单拍一个“神探”,哪需要这么麻烦?
因为《刑警》要拍的,是国产刑侦剧中少有的群像戏。
那它的群像戏怎么拍?
具体表现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角。
比如开会时,镜头里黑压压的都是人。
而“主角”秦川则湮没在人群里,偷感十足,不说话几乎很难发现。
所以这种“去中心化”的群像表现方式有什么好处?
那就是,它不会聚焦某个个体的英雄,而真正有效地呈现一个职业,输出一种精神。
在许多国产职业剧中,动不动就“扮”出一个专业形象,但却只能让人看到“装”。
明星往往演得不像刑警,不像医生,也不像律师。
他们妆容完整,打光精致,发型一丝不苟。
一进来,就把一副“我很专业”的模样摆在观众面前:
你看我这行头、这pose、这架势,像不像?
可《刑警》里,不需要你外表专业,而是要“内核”上的专业。
光前几集的鹤岗案的群像戏,就把几个因行事专业而魅力十足的刑警大叔刻画了出来。
省公安厅副厅长谢道新(郑晓宁 饰),平时只是闭目深思,但会在关键时刻作出指示。
这位脸上颇为严肃的局长,做事更是雷厉风行,但也粗中有细,在破案中,仍旧可以指导秦川要控制脾气。
比起这些人来,秦川倒显得小鸟依人,魅力不足了。
比起这些悬浮的装,这部剧之所以叫好,也在于演出“刑警也是个人”的真实细节。
比如,一个情节。
在开会现场,秦川在专家分享会上反驳发言。
后来觉得不对,所以买了橘子和保暖内衣赔礼道歉,后来觉得这些礼物有点轻,又从兜里摸出一包软中华,恋恋不舍地把它放到橘子袋里。
以及,另一个情节,更展示出一个真实而窒息的官场文化。
一开始办案时,作为刑警队长胡兵惰怠。
在他摸排的区域内,几个本该被找到的怀疑对象被漏掉,还导致底层民警背锅。
在其后的办案过程中,胡兵和秦川两人是火药味十足,一个觉得对方太过于认真,一个又觉得对方太过于懈怠。
可案件过去后,那个“老混子”胡兵被处理了吗?
怎么可能。
他借这个案升职了,成功当上了局长,而立了二等功的秦川呢,兜兜转转从预审科重新做回了他的手下。
平时见他就冲的秦川,被领导一通教育下,才知道要搞好人际关系。
于是,在去道歉时,秦川不停在楼道里现场模拟亲昵的称呼:胡哥,老胡,兵哥.......
结果,到了胡兵办公室门口,才知道胡兵为了避开他早就跑了。
秦川的火气,胡兵的老油条,让剧集在纯破案之外,多了很多生活厚度。
某种程度上,《我是刑警》遵从了尺度,比如它会给尸体镜头加上马赛克,没有了以前刑侦剧那般的猎奇血腥。
但在牺牲尺度之余,它其实又换来了一幅关于刑警生动又唏嘘的浮世绘。
许多情节,也让人想起《重案六组》对刑警的刻画。
比如李诚儒演的大曾,和那些伟光正的警察形象不一样。
他有匪气:
抽烟喝酒说脏话,能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也能跟妈妈桑谈笑风生。
这种刻画不是英雄主义,更不是伟光正。
而是用展现“人”的弱点的方式,去展现刑警这一职业的特有的强悍与坚硬。
正是对每一个刑警真实生活和个性的尊重,剧集才得以刻画了那么多鲜活的刑警形象。
当然,这部剧还有着更特别的地方:
时间跨度大。
从90年代到现代,横跨40多年,囊括15个具有时代烙印的典型案件,囊括218鹤岗抢劫案,周克华案,白银案......
至于为什么这么拍。
是因为,它想要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去探讨刑警领域,在科技、法理、制度上取得的进步。
所以你会看到每个案件背后都添了一层反思,它更像是一部刑侦剧中的历史剧。
比如,Sir最想要看到还原的白银案。
在原案中,罪犯在1988年首次犯案,奸杀了11名女性,致使白银市几十年来人心惶惶,直到2016年才落网。而罪犯落网的原因,不仅仅是多年来刑侦技术进步,警方能利用罪案现场留下的DNA进行比对。
更是因为超过7000名刑警,28年来对罪犯的不依不饶。
从这点来看,可能它的立意很多刑侦剧都达不到,毕竟老老实实地讲好一个故事,本身就很难做到了。
国产刑侦剧发展到现在,好像是该重新洗牌了。
就拿最近的一部《白夜破晓》来说。
作为2017年爆款刑侦剧《白夜追凶》的续集。
最新的这一部《白夜破晓》,却追不上了粉丝的期待。
举个例子,开篇就有一个“活人死两次”的案情。
一个被认定死亡的尸体,却从停尸房里爬出来逃逸。
接着一个智商足有149的法医,开始在口中讲各种晦涩术语,分析出这人是假死。
然后,一群人就开始查监控,去“证实”了法医的说法。
这?
难道一开始就不会查监控吗?
编剧一切的做法,看似把法医衬得牛逼哄哄,但其实无比虚假。
《白夜追凶》当年把国产罪案剧推向一个高潮。
接着有《沉默的真相》《漫长的季节》《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狂飙》《三大队》《警察荣誉》等,它们有的聚焦社会议题,有的着重对警察心理的塑造,观众的胃口逐渐苛刻了,对剧情的要求越来越高。
以至于当年一钉一铆的《重案六组》,成了观众重新怀念的白月光。
《重案六组》编剧余飞曾经立过两个原则,第一,节奏必须紧凑,一集两个大案,得完整、得重大,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第二,要以警队成员的视角展开。
什么意思?
要体现警队的整体智慧与协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在剧集开拍前,主要演员都要去警队体验,去摸爬滚打一遍,所以他们能发现刑警们,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端着,而是一些普通而平凡的人。
所以《我是刑警》这种古早刑侦剧的回归,对于国产刑侦剧的发展来说,是个好信号。
不仅仅是它重归对细节的尊重。
比如拍摄现场,尊重刑警形象,“没有化妆,并且跟化妆组说不能带梳子,头发乱了,就是手,因为我没看到哪个公安坐在办公室里还有个梳子”,
道具组布景也很还原,粉刷过的老厂区,仍然很旧有历史感,包括街上漏天的电线,以及东北家庭里的木窗、家具。
刑警队长胡兵在和秦川对话时,还不忘徒手掰豆腐,用菜刀切菜,生活质感真实。
更重要的是,藏在这些生活流,写实派的表象下,它对剧作真正用心的打磨。
《我是刑警》能火,不仅仅是当下国产刑侦剧迭代的必然结果,更是观众对于市面上那些“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不再容忍。
虽然说过很多次了,但Sir还是想重新说:
不管是本格派,还是推理派,还是硬核刑侦,各种流派都具备观众市场,如果能拍好,都可以火。
但。
那些迅速捞快钱的噱头与花招,终究难逃时间的考验。
而只有那些真正尊重艺术、倾注匠心的作品,才能赢得长久的赞誉。
别再骗观众。
因为观众眼睛比谁都雪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