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游戏》
《鱿鱼游戏》第二季上映。这部爆火的网飞韩剧,讲述了人们为获得巨额奖金,穿上统一印有编号的制服,参与一场在完全封闭环境中的游戏的故事。随着游戏进程的推进,一些普通人也逐渐做出一些违背人伦的行径:欺负弱小,欺骗朋友致死,将妻子推向绝路……弱肉强食、鼓励人们互相残杀的机制,让人联想到纳粹时期的集中营。
在所有压迫与被压迫关系中,集中营无疑是最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一种组织形式。营内的生活充斥着饥饿、血腥、暴力、贬损与侮辱。任何见过集中营囚犯惨状的人,都不可能不感到沉重与悲痛,以至于阿多诺发出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的感叹。
集中营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毁灭人”——不仅是肉体的消灭、还包括心灵的摧毁。为了更高效地灭绝犹太人,德国纳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剥夺囚犯的尊严、抹除他们的人格,最终的目的,是使囚犯们成为麻木不仁的低等动物。这样,既验证了纳粹有关犹太人是劣等种族的理论的正确性,又可以使囚犯们木讷地走向纳粹为他们安排的死亡。
不过,M译丛新推出的《大清算:纳粹迫害的遗产与对正义的追寻》中,英国历史学家玛丽·弗尔布鲁克通过研究,发现纳粹从人格与心灵摧毁犹太人的计划并没有得逞。集中营是一种厄运,但身处厄运当中的人并非完全被命运摆布。即便处于最不人道的环境中,囚犯们仍试图通过宗教祷告、保持清洁、规律作息等方式,能动地掌握自己的生活。这些行为不仅是对非人化的反抗,同时也彰显了人类精神的韧性所在。
抹除人格的统治形式
弗尔布鲁克认为,纳粹集中营中囚犯非人化的现象是大屠杀残暴行为的核心部分。
她详细分析了纳粹政权如何系统性地剥夺个体的人性,在看守眼中将他们仅仅视作数字或物件。这种非人化过程不仅体现在身体上的折磨,还在于心理上的摧残,目的是毁掉囚犯的精神,抹去他们的身份认同。
这一特征在受害者抵达大型集中营所经历的仪式上尤为明显:它泯灭了所有个体性,将人类转变为其亚种的成员。
人们会被夺走所有个体性和人性的外部特征。比如说集中营会夺走人们的衣物和个人财产,剃掉他们的头发,给他们穿上囚服,佩戴上代表群体类别和堕落等级的彩色三角,人们也就由此失去了个体性。
《裸露在狼群》剧照
在奥斯维辛,工人会被刺上具体的编号,他们将从此失去名字,以编号为代号。这里的奴隶劳工群体会让人湮没其中,一旦被它吸纳,人们就会成为受剥削、受虐待的棋子,而死亡是这种极度的非人化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
丹尼丝·迪富尼耶还记得,当拉文斯布吕克的女性被脱光衣服送进浴室,被削去了头发,然后被迫穿上条纹囚服时,她们有着怎样各不相同的反应 :“为了反抗这种非人化,有些年轻女性放下了羞耻,逞强地大声笑了起来,但是年长的女性却双眼枯槁、四肢颤抖,她们显然无法战胜这种羞辱。”
《再见,奥斯维辛》剧照
纳粹施行的反人类政策也不仅限于人群分类和抹杀个人身份,它还会强迫人们生活在惨无人道的条件下。有些后果会见于肉体,有些则见于精神,甚至见于道德。在许多幸存者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一片面包而你争我夺,为了从肮脏的地板上争抢几块宝贵的面包屑而撕扯在一起,被降格到动物的层面。
按照弗兰肯塔尔的说法,当“人们处于饿死的边缘时,就连死亡的威胁也不足以阻止他们偷东西吃”。如此分配食物份额,确保食物的稀缺性在囚犯当中和谐分配,或者说将饥饿的配额分发下去,其中的道德立场显然已不言自明。
窒息环境下的迅速堕落
不少幸存者回忆道,有些人能够很快地适应集中营的新环境。据玛格丽特·布伯—诺伊曼所言,有个女人在抵达拉文斯布吕克几个星期后,“就已经认命,并由此适应了集中营的生活”。
她记载道 :“她对外部世界和其他囚犯的兴趣渐渐衰退。对可怕事件的反应渐渐变得木讷,恢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是一个逐渐麻木的过程。很快,死刑、行刑、鞭打,甚至残忍虐待的消息都只能引起微弱的恐惧反应,而且即便是微弱的恐惧,也在几分钟后就迅速消失了。然后谈话声和笑声再度响起,集中营的生活继续下去,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波斯语课》剧照
由于囚犯“被迫受苦,尤其是在他人的蓄意下被迫受苦”,并且“时常遭到刺激和羞辱”,却永远无法以言语或者暴力回击权威,他们就倾向于将挫折和怒火发泄到囚犯同胞身上。
尤其是在因卖淫、轻微罪行或非常规生活方式而被逮捕的“反社会人士”中间,这场“所有人与所有人的战争”会反复上演,甚至连心怀共同事业,需要在逆境中保持团结的“政治犯”,都会“对彼此感到嫉恨”。
人们因为个性、年龄、性别、外貌而得到各不相同的对待,并且以不同的方式体验羞辱和非人化的过程。无论是党卫队成员,抑或囚犯,所有人为了活下去,或者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小恩小惠,或者为了达成其他目的,都参与到以物易物、盗窃、交易、贿赂和勒索的行为当中。
根据贝特尔海姆的观察,有些被长期关押的囚犯不仅会模仿集中营守卫的行为,而且会试图搜刮代表压迫者身份的破旧制服和徽章,并且将集中营系统病态的规范和价值观念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当中。
有些囚犯自从当上了囚犯头子,能够为自己谋取些许福利后,很快就开始模仿压迫者的行为,也变成了自己地盘里的小暴君,压迫受其管辖的人。
与“人格解体”作斗争
一位关在奥斯维辛的法国犹太人吉尔贝·米希林后来回忆道 :“这个完美的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每日每夜剥夺我们的人性,将我们降格到互相厮杀的野兽的程度,使我们为了延长生命,可以接受任何事情。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在这个系统中努力活下去,试图维系我们的人性。”
在反抗非人化的过程中,囚犯需要把持住伦理和道德的标准(在此类状况下并不容易),也要行使主观能动性,不悖于自己此前的信念和价值观。
坚守强烈的宗教信仰是反抗非人化的一种形式。在拉文斯布吕克,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单纯且心满意足地相信着”,只要自己能够坚守住宗教的信条,他们就能迎来救赎,会在末日审判之后重生,“这给他们带来了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忍受多年的集中营生活,忍受所有侮辱,并且仍旧保有人类的尊严”。
“反社会人士”会为了多抢点食物而彼此大打出手,而耶和华见证会信徒则试图将他们稀少的配给均等地分给大家,一同有序、安静、平和地用餐。
对许多人来说,仍然能够行使某种程度的能动性,以及仍然能够稍许掌控此种令人无法忍受的处境, 显然有着重大的意义。
《集中营血泪》剧照
弗里德曼还记得,在1944年8月一段炎热的时日,当他和其他幸存者被运送到弗洛森比格时,他们还将有机会实践和确认他们心底潜藏的人性力量。在旅途的第三天,一位好心、勇敢的过路人将一瓶可能挽救生命的水递给站在车厢窗边的人。这个人没有独自将水喝完,而是一口都没喝就将它递给了身旁的人,让他喝一小口然后传给别人。
这瓶水以这样的方式传遍了整个车厢,每个人都抿了一口。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份经历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每人所获得的一小口水分补给。他们都因此“改变了”:这个人“自我牺牲的行为将尊严归还给我们”。在路途的第四天,当他们抵达弗洛森比格时,他们“都成了和过去不一样的人”。
当幸存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各种策略时,我们也常常能看到其中有着各类试图维系自我的故事—而且这些策略通常并不依赖任何高尚的道德感。就像托马斯·布拉特所说的那样,论及他跟其他劳工囚犯如何在索比堡死亡营幸存下来,他们所谓的“幸存战略” 其实简单到只是保持个人清洁而已。
他的有些狱友同胞“拒绝放弃自己”,“尽可能地保持身上干净,有机会就剃胡子,路过德国人面前时保持身姿挺拔”。他们要让自己显得强壮,显得能够掌控自我,这不仅对于维持自尊有着重要意义,也能避免被守卫盯上,因为他们随时准备着把摇摇晃晃的虚弱人士给摁倒。
对于希勒尔·K.而言,不仅保持清洁、沐浴身体很重要,连享受排便这样的基本生理功能也是自我主张的重要来源。他强调说,对于保存个人身份感而言,能够体会到“你的身体仍然能够运转”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进而解释说,“当你没有任何其他自我满足的途径时,你需要将自己的身体当作自我满足的来源”,他表示人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来向自己证明:“我仍然存在着 。”
不过,囚犯手头的策略也不全是这类日常性质的。布拉特就会从事一种危险的活动,他从死人身上寻觅贵重物品,拿来和集中营守卫交换食物,并且以此为乐——他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额外的营养,更是因为这种交易能够给他带来身而为人的感受,甚至体会到某种权力的运作。
《 波斯语课》剧照
布拉特告诉我们,当他用五枚金片交换香肠和伏特加时,“我会获得某种异样的感受。守卫本是我的死敌,本是我应该害怕的人,但现在他却成了人。我能够从他的眼睛里感受并目击到,他甚至比我还害怕。我感到,我拥有了某种控制压迫者的力量,它能够让我好受一些。我不再只是德国人所谓的‘湿麻袋’。他必须得跟我打交道。”
这种“仍然影响着周围的世界”的感受对于布拉特来说至关重要,他需要借此维持人性,抵挡外部强加给他的非人化。
归根结底,当身处绝望的境地,一切都超出囚犯的掌控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们手中唯一的自由就是选择自身态度的自由,以及选择自己对苦难作出何种反应的自由。这种内心的自由对于抵抗非人化至关重要。通过选择在苦难中寻找意义,囚犯能够保留一部分人性,抵抗完全的人格解体。
堪称《奥斯维辛:一部历史》续篇
看“制度之恶”如何操控“人性弱点”达成集体暴力
在伤痛渐隐之时重新聆听幸存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