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孽慾狐鬼内容是什么?

陕西渭南有一名书生—陶望三,由于他为人风流潇洒,自命不凡,因而惹起同窗们的妒忌。

但却被一富有人家姜大户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陶为了应付考试,向姜大户提出独自往闹鬼之芦屋苦读。惜却被两名女鬼苦缠,陶最终把两女鬼制伏,更成为知己。此时,陶上京付考,却遇上不幸,究竟两女鬼能否帮陶脱离险境?

《聊斋志异》中的《犬奸》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犬奸》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青州某个商人常年在外,妇人在家饥渴难耐,就将家中的一条白犬上床交合。某日男人回家,与妻共卧,不成想白犬认为男人抢了自己的位子,竟然跳到床上把男人给咬死了。于是邻居们知道了些内幕,便告了官。

官府给妇人带上刑具,可妇人喊冤,不肯伏罪,衙役就把她关进牢房。长官命令把白狗绑过来,才让妇人出监。狗忽然看到妇人,上前抓破妇人衣裙做出交合的姿态。妇人哑口无言。

在礼教大防之下,发生这样的事,的确骇人听闻。但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待这则故事,其实妇女蛮可怜的,独守空房,长夜寂寞,日子久了心理扭曲也是可以理解的,想必女人在渴望有人来抚慰自己时,远在异地的男人定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问题的根子,还是在扭曲的道德伦理上。

蒲松龄的时代,是礼教最具压迫性的时代,纵然蒲松龄是个热爱女性的老头,在文章中他不敢也不能流露出对妇女的同情,只能是作为一个记录者按部就班地写下自己的所听所闻。

于是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比人犬私通本身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惩罚:有些好事者想看个究竟,便凑钱贿赂衙役,官府便差两个衙役押着妇人和狗上解部院,一个押解妇人,一个押着狗。一路上有愿看人、狗性交的,就拿钱贿赂差役,差役便叫狗与妇人交配。所到处,看的人常有几百之多,差役因此也大发其财。

后来,妇人和狗都判了刑,被一寸一寸地割死了。天地之大,真是无奇不有。但是长着人样却与狗相交的,又岂止这妇人一个。

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多女人一旦有伤风化的事情败露,会在第一时间寻死,就是为逃避这打着“惩戒”幌子的侮辱。妇女在受尽了诸般凌辱之后,也没逃过一死,自五代开始,受凌迟之刑的男女不在少数,但被凌迟的狗,这应该是第一只,大概也是最后一只。

《聊斋志异》中有哪些关于作恶的狐妖的篇目?

在《聊斋志异》中,描写狐妖的篇幅极为可观且十分精彩。学界对于狐妖形象的研究很是关注,成果斐然。本文借鉴学者对狐妖形象研究的成果,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关于狐妖的故事,解读蒲松龄笔下“和易可亲”的充满人性温暖的夜半美人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与思想。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艰苦历程及狐妖一词的来源与嬗变;其次,分析小说中刻画的狐妖形象及其与以往小说中狐妖形象的不同。再次,通过所刻画的狐妖形象的分析,解读狐妖所反映出来的女性意识和“士”观念对蒲松龄创作的影响。最后,对全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

关键词:《聊斋志异》 狐妖形象 女性意识 士观念

引言

狐妖在中国古代的小说中是一个相当常见与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或素材。“狐妖”这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书籍中,葛洪《抱朴子》谓狐狸满三百岁,化为人形,其所著《西京杂记》一书中,有古冢白狐化为老人入人梦中的故事。干宝《搜神记》一书内,谈狐的作品已相当多。及唐代,谈狐之窗愈多,《广异志》、《宣室志》连篇累牍,《太平广记》专录狐事者达九卷之多。宋、明时,谈狐作品渐少。至清,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笔记小说又大畅其说。其中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狐妖最为出色,这与蒲松龄的家乡文化风情是很有联系的。狐妖传说主要流于北方,蒲松龄的家乡山东临淄亦多神话传说故事。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从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1],可以得出。蒲松龄大概从25岁开始写作,无论生活上遇到多大的困难,甚至穷到揭不开锅的境况下仍坚持不放弃写作。正是蒲松龄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并且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材料,就像《聊斋志异》里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经过蒲松龄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笔耕,最终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他的这部书也改变狐妖在过去小说中邪恶形象,并创造出不少美丽感人的狐妖形象。她们美丽善良或温柔娴淑或天真活泼或冰雪聪明或有情有义或无私奉献,独具人性美。使得世间痴男儿皆盼有青凤之遇,足见《聊斋志异》中的狐妖形象对读者的巨大吸引力,也说明了蒲松龄塑造的狐妖形象无疑是非常出色的。

正文

一、《聊斋志异》中刻画的狐妖形象

在早期怪异小说中狐的形象,充当的大多数是并不光彩的角色,除了吸人精

血,窃取财物,诱人作恶之类的形象,主要是淫媚之狐,常糟人批判。在众多的狐妖故事中,唐代的《任氏传》一改之前小说的狐妖形象。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崟的无礼。任氏的出现表明塑造狐妖形象由淫狐变为羙狐的转机。可惜这种良好的转变在宋元明时期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真正改变狐的淫媚形象的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最喜欢写狐妖。在他的笔下,各种狐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读者眼花缭乱。《聊斋志异》明确写狐的作品近八十篇。在我国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像蒲松龄那样,将狐写得那么多,那么好,真可叹为观止!笔者在此将《聊斋志异》中的狐划分为四类:情狐、侠狐、友狐、谐狐,分别表现它们的艺术形象。

1.情狐

《聊斋志异》极善于描写情狐,塑造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情狐形象,如莲香、阿绣、青凤等等。这些多情的狐妖具有美丽的形貌、心灵、情操。她们是爱与美的象征,为世俗痴男子所羡慕,企盼与狐妖的艳遇。

《莲香》写的是狐鬼共恋桑生的动人爱情故事。此中狐女莲香无疑是出于中心地位,故而小说以狐女之名命篇。莲香冒充“西家妓女”主动就生合欢,分明是一般狐女之性,但她有着温婉诚挚的性格。莲香面对着情敌——女鬼李氏,表现出和“醋娘子”李氏全然不同的态度。她对李氏的宽容和“妾见犹怜”的怜惜,终于感动了李氏,“事莲犹姊”。 [2]这种态度既是莲香的敦厚之性使然,也是出于对桑生的深恋之情——爱桑生之所爱。因此,当李氏借尸还魂以人的身份做了桑生“新妇”之后,莲香也断然死去并订下“十年相见之约”,转世为人再事桑生,成就了“两世情好”。故事里虽带有一夫多妻封建思想,但抛开这不说。莲香愿为桑生订下“十年之约”也足见其真情,很令人感动的。 《阿秀》写的是刘子固的痴情故事。海州男子刘子固外出到盖省,对杂货铺“姣丽无双”的少女阿绣一见钟情,就借买东西亲近阿绣,结果感情越陷越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刘子固对阿绣的痴情,被忠于其父母的仆人发现,设计让他离开盖州。一年过去,他仍然不能忘情阿绣。他再次回盖州寻找阿绣,阿绣却已经随父亲离去,不久听说已许嫁他人。刘子固很伤心,日夜“捧荚缀泣,而徘徊顾念,冀天下有相似之者”。[3]

狐女阿绣李代桃僵,幻化为阿绣形象出现在刘子固面前。使得刘子固以为与真阿秀再次相见了,狐女阿秀亦顺利的实现了桃代李僵的目的。然而,不久后聪明细心的仆人发现了狐女阿秀不是真阿秀。狐女知事情已败露便舒徐从容,坦坦荡荡、落落大方地直抒衷情,说完转身离去。

刘子固跑回盖州,却遭受战乱,跟仆人失散,在回家的路上重新与真阿绣相遇,才得知这是狐女帮助的结果:阿绣的父亲带她从广宁回到盖州,半路上被乱兵捉住,是狐女施法术将阿秀从乱兵中带出来。少女阿绣不知道救自己的人是哪个,刘子固知道:是狐女!

狐女有法术神力,却没有对无情义的刘子固施以报复,而是将自己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帮助薄情郎和情敌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相爱者的宽容和体谅,对美的执着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为此,足见狐女的高贵品格与宽广的胸怀,亦为其爱情感到惋惜。

2.友狐

明清俗间有许多人狐友情的故事流传,是之谓狐友故事。同爱情故事一样,友情也是人间美好情感,所以描写友狐也是蒲松龄羙狐创造的重要内容。在友狐形象的描写中,蒲松龄特别注意发掘人狐友情中动人的情感因素和植根于传统美德的伦理因素,因此友狐实际都是仁爱信义之狐。

《娇娜》描写两位狐女,松娘嫁与书生孔雪笠,“艳色贤名,声闻遐迩”,属情狐类型;娇娜所嫁为狐,夫名吴郎,虽然孔生对其心怀爱慕,但各有家室,最终确立为亲密朋友关系,娇娜成为孔生的“腻友”。蒲松龄赞语云:“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

[4] 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所谓“腻友”是一种处于爱情与友情之间的亲密两性关系。娇娜对于孔生的情意只是亲之近之而不愈规矩,所以但明伦论评道:“娇娜能用情,能守礼,天真烂漫,举止大方,可爱可敬。”

娇娜孔生的友情是生死之交。先是孔生胸肿,眠食都废,娇娜用狐丹治愈;后来娇娜遇雷庭之劫,孔生仗剑击雷鬼相救,自己反被击死,娇娜又亲以狐丹救

[5]活。当娇娜见孔生震死后大哭道:“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 既不肯独生,

又何畏接吻之非礼!娇娜不畏礼教的批评‘撮颐度丸,接吻呵气’再次救活了孔生,足见双方情谊之真。可知娇娜作为孔生的“腻友”,其情其意是远出肌肤之亲的崇高情感。

《封三娘》封三娘是特别性情的女性友狐,她和人的友情在同性间展开。封三娘本为修吐纳引导之术的道术之狐,只因睹范十一娘之艳美,为情魔所缠,心生爱意,而十一娘亦相爱悦。不过封三娘毕竟始终自持,没有堕入同性恋的“情魔之劫”,而以姊妹之情善待范十一娘。作为十一娘闺中良友,

她告诫十一娘慎于择偶:“纨绔儿傲不足数,如欲得佳偶,请无以贫富论。”

[6]并为十三娘物色得贫士孟秀才——谓为“翰苑才”,代为赠钗作伐。范夫人嫌贫作阻,又逢某权要托邑宰求婚,范公畏而允之,十一娘愤而自杀。这时封三娘忽来,使孟生发墓,投药救活十一娘,终于成就姻缘。封三娘是一个以友情为核心的崭新的狐媒形象,她对十一娘的友情既有姊妹之情,又有诤友之义,可谓善为友者。

3.谐狐

《聊斋志异》中有一类狐妖,诙谐、幽默看了令人不禁发笑。他们纯洁美丽,天真活泼,不懂封建礼仪,言行举止十分大胆滑稽。让人不觉叛逆异类,反而被其纯真憨笑所征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啊。

读过《聊斋志异》的人,谁都忘不了婴宁的笑。婴宁的笑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现。作者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情致,姿容和神态来写她的笑及令人啼笑皆非的一面。含苞欲放的青年少女婴宁偶然邂逅情痴王子服,见他注目不移,笑骂一句“目灼灼似贼”,遂“遗花地上,笑语自去”[7],表现出若有意若无意的微妙情意。再见王生时,笑意逐渐分明。当婴宁发现王生在自家门口徘徊,乃“含笑拈花而入”,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听到鬼母唤她出来与王生相见时,顿时发出阵阵笑声,人还来到,户外“隐有笑声”,继而“嗤嗤笑不已”,见面后犹掩口笑不可遏,活绘出婴宁天性乐笑的情态。鬼母责备她不该在客人面前嘻嘻哈哈,她只好“忍笑而立”当鬼母将提亲的事挑明,王生再次注目婴宁,以示相爱,又惹得婴宁大笑。 3

随后躲在后院小树上,见王生追来,又狂笑欲堕,边下边笑,“不能自止”。耐人寻味的是,方将及地,她才失手而堕,使王生有机会上前扶她“阴捘其腕”,于是笑声又起,“倚树不能行”。

当王生出示袖中花表示“相爱不忘”,婴宁似乎不解其意要折一巨捆送给他。王生说妹子为何这么傻,我爱的是“捻花”那个人。往下更有趣,当王生向她表示:“我所谓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8]时婴宁不明白这两爱的区别。王生不得已向她解释夫妻之爱是“夜共枕席耳”,婴宁却回答说“我不惯与生人睡”后来当母亲向她问及和王生说了什么话时。婴宁直通通地回答“大哥欲与我共寝”顿时令王生满脸通红,示意她不要再说了,婴宁却反问“适此语不应说耶?”王生向她说明:“此背人语。”婴宁却回答:“背他人,岂可背老母?且寝处也常事,

何讳之。”

小翠母亲为了报王太常的恩,将女儿嫁给王太常的痴傻儿子。在别的少女,必愁苦不堪,可是小翠却笑哈哈,似乎乐不知愁。婚后,整天带王元丰踢圆球,涂鬼面,扮古人,甚至把圆球踢到公公的脸上,婆婆气冲冲地来责问小翠,她却俯首微笑,若无其事。后来越玩越离谱,最离奇的一次是让王元丰穿戴皇帝礼服,还让王给谏拿了去。更严重的是,王给谏又是王太常的死对头,正设法暗中陷害于他。小翠的玩耍,无异于授人把柄。因此王太常“惊颜如土”,在恐惧和盛怒的情绪支配下,竟拿起斧头砍了房门要杀小翠。可是,小翠依然是“含笑”不当回事。看到这里人们或许真是以为小翠贪玩,完全不懂人情世故。嫁与元丰,恰好是一对“癲妇痴儿”。

再读下去,人们才发现,她这样做就是为了引诱王给谏上当。费尽心机的王给谏终以诬告罪被充军云南。小翠的贪玩癲痴,背后藏着莫大的智慧。

4.侠狐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向来是行侠仗义的男子所为。他们乐于慷慨解囊,救人于水火之中 ,保护弱小,申张正义。然而,蒲松龄笔下的狐妖已有如此之豪杰。

《红玉》里的红玉贤德更带侠气,蒲松龄称赞道:“非特人侠,狐亦侠也。”

红玉爱慕冯相如,假托东邻女主动与冯生幽会交好,半年后被冯翁发现受到斥责。红玉羞愧难当,以为“妾与君无媒灼之言,父母之命,逾墙钻隙,何能白首。”

毅然与冯生断绝关系。但红玉绝交不绝情,出金为冯生娶得卫家女为妻。日子过得相当幸福美满。后来,不幸的是冯生妻子被邑绅宋氏强夺。冯生横遭迫害,家破人亡,妻死子散;自己亦身陷监狱。幸得虬髯客侠义相助杀死宋氏,冯生得以释放。然而,冯生面对的却是破败不堪的家,不禁伤心大哭。红玉携子而来,负担起了重创家业的重任,并辅助冯生功成名就。冯生大冤昭雪,表面上看是虬髯客所为,其实详文意,必是红玉所为。红玉的有情有义体现其崇高的精神境界,实在难得。无怪乎王士祯大赞红玉曰:“程婴,杵臼,未曾闻诸巾帼,况狐耶!”

在《张鸿渐》中,张鸿渐因状告官府被迫流氓,到狐仙舜华家借宿,舜华发现张鸿渐是个志诚君子,主动提出跟他结为结发夫妻。张鸿渐说,家中已有妻子。舜华说,这正显出你的笃诚,“顾亦无妨”,坦然跟张鸿渐结合。张鸿渐后来发现舜华是狐仙,乞求她送自己回家的愿望,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褊心”跟“偏心”意思不同,“褊心”是心地狭窄,舜华用这个词表明,她希望在张鸿渐的爱情天平上压倒张夫人

《聊斋志异》中的狐妖竟然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了现代女性意识。她们摒弃了男尊女卑、男耕女织等封建落后的传统思想,并在男权统治下开始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追求,体现女子的自主性。部分地反映了当时女子对个性尊严、青春爱情、聪明才智和主体价值的追求。作品在表现女性的人格魅力和生命尊严方面比以前同类作品更加具有自觉地意识,反映的程度也更深刻。

我们也许会惊讶于蒲松龄的超前的女性观念,觉得作者应该是一个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人。然而这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在蒲松龄笔下也有很多充满封建观念的压迫女性的作品。蒲松龄作为一个古代的文人,仍然是不能突破时代观念的束缚的。那就是“士”这一观念。

“士”说白了就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他们的特点:一是儒家弟子,讲究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二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遵循三纲五常。蒲松龄毫无疑问是一位士大夫。在对待女性的问题上,依然是浓厚的男权主义色彩。对于自由的婚恋与爱情,蒲松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美;对于一夫多妻、性爱问题上,则又表现得非常保守,不反对这一不公平的现象。可以看出蒲松龄骨子了却是封建士大夫的那一套思想,金榜题名四海传,美妾成群妻又贤。在他看来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娇妻美妾,女人则不仅要协助男人建功立业还须克己复礼,既在男人外出时苦守闺房,又贤惠顺从,容忍男人纳妾。在两性关系上,单方面要求女性要守志、守忠。蒲松龄并不关心女性的平等问题,只关心在封建伦理纲常下保有男性的话语权与福利。《聊斋志异》中的狐妖故事,即使狐妖多么的叛逆,多么的特立独行,一旦成为男主人公的妻妾后立马变身为一个温顺贤惠的模范妻子。

婴宁爱笑是她的天性,也是他最为吸引人的一大特点。天真活泼,喜欢恶搞,令人捧腹大笑。王生对她的爱情流露,她却装作不懂,故意在鬼母面前说出“大哥欲与我共寝”,吓的王生窘态百出。这些活写了王生与婴宁的自由爱情故事。婚后,一日婴宁见西人子心生歹念,故恶搞他一下,不想竞出了人命。打了官司,王生母亲抱怨这事传出去了,儿子没有面目见人了,说:“人罔不笑,但须有时”。

[15]从此,婴宁再也不笑了。原本天真无邪,充满笑声的可爱的婴宁,在封建伦理制度的压迫下,她被剥夺了笑的权利,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符合礼教的妻子。

红玉是一个大胆的视封建礼教为无物的女性,居然主动翻墙过来与冯相如幽会。可以说是相当之开放了。但她又特立独行被冯生父亲发现私会后,主动离去,丝毫没有要留下的意思,真的是很有个性啊。后来,冯生家遭难,家破人亡。这时,她突然回来帮助冯相如重整家业。于是剪除杂草、打扫房子、织布、雇人耕种,用自己的双手将冯家变成了一户大地主。莲香俨然变成了一个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相夫教子的贤内助;没有了往日那种放荡,特立独行,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不羁性格。这性格也变得太快了!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狐妖还有这样的一个特点,狐妖总会满足男主人公的欲望包括子嗣问题,而自己则无私奉献,完事之后飘然离去。感觉这一类狐妖颇似青楼女子,她们是男人们苦闷时的精神港湾,男人只会暂时停留,不会永远留下来。所以这一类狐妖,永远不会成为男主人公的妻妾。

例如,狐女阿绣在刘子固心灰意冷,日夜思念阿绣的时候,变成阿绣的样子,来到刘子固的身边,使得刘子固以为自己终于与阿绣相见,得偿所愿。狐女的出现弥补了刘子固的心灵创伤。当狐女身份暴露时,哪怕刘子固要拿武器防备她,她也没有因为对方的薄情寡义而气愤,反而大大方方地离去。还为他救出了阿绣, 6

使得他们最终得以结成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房文淑与狐女阿秀有些相似,狐女帮刘子固找回阿绣,房文淑则帮邓成德生了个儿子。邓成德游学与房文淑相识相恋,并生下了儿子。房文淑不愿做妾拒绝跟邓成德回去,把儿子送给他抚养,还施法术给从未生育的邓夫人服药下奶,喂养孩子。然后,自己离去,解决邓家的子嗣问题。

从狐妖故事里,可以看出。故事中的男主人公尽管表现的很软弱或无能,遇到问题困难时,自己不用出去求人,自然就会有狐妖送上门来帮自己解决掉困难。无论之前的狐妖的行为多么的叛逆,一旦成为自己的妻妾就立马变身贤妻良母。故事里的狐妖都是围绕着男主人公,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男主人公的需要。送感情,送温暖,送子嗣,送家产的都有。而男主人公则往往并不用很关心她们的付出,他们只需埋头苦读,考取功名。狐妖为男主人公保驾护航,简直就是典型的模范妻子。故事里狐妖所作的一切都是围绕满足男主人公的欲望,坚持“夫为妻纲”这一原则,夹带着封建男权主义思想。显然蒲松龄的创作思想或多或少受到了“士”观念的影响。不过,这并不影响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结语

《聊斋志异》为蒲松龄的成名之作,笔耕几十年而成。它一改过去小说中吸人魂魄,害人性命的狐妖形象,而代之以温柔善良的夜半美人之类的狐妖形象,没有了妖气,而更具人性美。她们在故事里,竭力追求美好的爱情和自由婚姻,而且有情有义,足智多谋,有的更是活泼天真,风趣幽默让人发笑。让读者们全然忘了她们是异类。于此同时,从她们的身上可以看出现代女性意识。她们表现出一种独立人格特征,不再是惟丈夫是从,甚至凌驾于丈夫之上。还有蔑视封建礼教,冲破性禁锢,大胆的与男主人公交往等等。她们摒弃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自觉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由原来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追求,体现女子的自主独立性。蒲松龄笔下的狐妖无疑突破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观念,但在这些狐妖形象的背后却隐约受到一种观念的影响——士观念。这种士观念,可以说是带有男权主义色彩的一种思想。这种士观念表现得非常隐敝,藏于狐妖故事的结局之处。亦即狐妖之前无论如何叛、逆活、泼有个性,一旦结了婚就变成了封建社会标准的贤妻良母,全心全意为丈夫的科举事业服务。如果不仔细看一般理解为幸福的家庭生活,但若细看狐妖变相沦为丈夫的附庸。由此,可以看出士观念对蒲松龄小说创作的影响及在小说中的表现。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水莽草》是最能反应人性的一篇小说?

87版《聊斋》是我国首部大型古装连续剧,它引用了《聊斋志异》中的50个故事,最终成片却删除了其中两个,一个是《凤阳人士》,另一个就是《水莽草》。

是因为《水莽草》过于恐怖么?诡异一定比不过《画皮》。那是《水莽草》价值观有问题吗?然而最毁三观的当属《韦公子》。

有人说,《水莽草》是《聊斋志异》中最反映人心和最突出人性的作品,这一点我很认同。但我同时又觉得,《水莽草》是难得的正能量之作。

一、一朝被谋害,永世不轮回

水莽是枝蔓长得像葛条,花呈紫色酷似扁豆的一种水草。如果有人误食了它,就会立即被毒死,死后便会成为水莽鬼。

在楚地桃花江有着这样的传说,人一旦因为误食水莽草而变成水莽鬼,除非他可以找到替代自己的人,否则将永世不再入轮回。

从前有个姓祝的书生,他在拜访同学的途中因为又渴又热,恰巧看见一位老太在茶棚里卖水。当祝生接过茶碗时,只觉一股怪异之味传来,便放下了茶碗不肯再喝。于是老太唤出一位貌美女子,这女子将茶碗递了过来,祝生便一饮而尽。

等到了同学家中,祝生突觉万般不适,便将饮茶一事告诉了同学。同学听罢大惊失色,原来祝生遇到了水莽鬼,而这递茶的女子叫寇三娘,也是因为误食水莽草而死。传闻解药是将寇三娘生前的裤子拿来煮水喝,便可躲过死劫。

然而,当祝生找到寇家时,寇三娘的父母却拒绝了祝生的请求。因为只有被寇三娘抓到的替身死去,三娘才能脱胎转世。就这样,祝生含冤而死。

祝生死后,妻子改嫁,老母独自带着孙子艰难过活。突然一日,祝生因心疼母亲操劳,便从地下返回了人间,而且带来了抓住的新媳妇伺候母亲。这个新媳妇不是别人,正是害死祝生的寇三娘。从此,一家人相安相伴。

但是祝生不肯为自己找替死鬼,且时常帮助村里人赶跑水莽鬼,天帝因此念其救人有功,便封了他为“四渎牧龙君”。

这便是《聊斋志异》的其中一个故事:《水莽草》。

二、人心虽难测,人性皆本善

“水莽草”其实非常考验人性,而故事中设置的人物,充斥着人性善与恶对立面的丰富人格。在《水莽草》的故事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百分百的坏人,这也让人物的形象立体且鲜明。

寇三娘,一个青春貌美的年轻女子,却因误食水莽草抱憾而死。为了能够投胎转世,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拖人下水这唯一的捷径。单从这一点看,这个女子不仅狠辣,而且自私。

然而,嫁给祝生的寇三娘却变得温柔贤惠起来,她不仅心甘情愿地伺候祝生和婆母,而且娘家还贴补了不少家用。这样一个敦厚贤良的女子,和此前以色骗人的寇三娘简直判若两人。

这是《水莽草》中对人性的探究:害人者终害己,心怀慈悲得善终。因为害死了祝生,寇三娘才被捉住不能入轮回。又因为她的善良本性,最终与祝生飞升为仙。

滇剧版《水莽草》

我们再看寇三娘的家人,因为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摆脱当水鬼的梦魇,见女儿终于找到了替身后,明知可以救下祝生无辜性命时,却不曾伸出援手,这充满自私和无情的选择其实非常符合人性。

但是,当寇家人得知自己的女儿不仅“还阳”还嫁给了祝生后,便给女儿的婆家送去了银子和布匹,以此补贴家用。其实,身为鬼夫妻的祝生和寇三娘自然用不上这些身外物,寇家对这笔钱财的使用自然心知肚明,这样的善意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

滇剧版《水莽草》

祝生的母亲也是具备双重性格的角色,寇三娘还魂后,提出希望见家人一面的请求时,祝生是果断拒绝的,但是心软的婆婆却答应了她。这位母亲的善良成全了寇三娘的孝心,她自然代表着人性至善。

但是,祝母也曾问儿子,为何不找个替死鬼。这样的担忧和心疼,又体现了一位母亲的自私和无奈。

我们在《水莽草》中看到,自私的人性背后其实都是人间小爱。正是因为怀抱着对亲人的热爱,才会忽略他人的痛楚,变成只想成全自家人的利己主义。而又是因为期待家人幸福的心愿,衍生出了可以让众生皆平安的大爱。

三、无论阴与阳,唯慈得善终

如果说,我们在《水莽草》中能够品读到人性的复杂,祝生无疑是最好的例子,且是一个具备多重性格的复杂形象。

人性之贪:在茶棚小憩时,祝生本已察觉出了异样,但是在见到寇三娘后立刻“失了魂”,饮下了这杯毒茶。若心思纯净,又怎会无故中招呢?

人性之凶:祝生在临死前发下重誓,声称一定要抓住害死自己的罪魁祸首寇三娘。果不其然,死后的祝生阻碍了寇三娘的重生,还裹挟了她的一生。人性之恶:当寇三娘提出再见父母一面时,为防家人不测的祝生断然拒绝了妻子的请求。这样的祝生看似重情,却也绝情。人性之礼:见到了寇三娘的父母后,祝生彬彬有礼地拜见了岳父母,这又体现了身为书生的重礼节。人性之勇:因为不想因果循环地加害他人,祝生放弃了寻找替死鬼的机会,且帮助更多人逃脱了水莽鬼的加害。

这些复杂的人格叠加在一起时,形成了祝生爱憎分明、敢做敢为的英雄形象。不管祝生身体里暗藏多少隐秘的角落,他最大的人性之光足以盖住那些阴暗面。因此,祝生的善终是蒲松龄的期待,更是一种对“好人一生平安”的渴望。

四、笔者小结

从《水莽草》的整个故事来看,单是祝生一人就极具讨论性了,而每个配角又都暗藏人心的不古,同时又闪着人性的光芒。因此,说《水莽草》最能反映蒲松龄笔下复杂的人性,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了吧。

我是雪忆柔,文字是灵魂的歌者,指尖在书海中起舞,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您关注我吧!

《聊斋志异》中的陆判和朱尔旦、王六郎和徐大之间的酒友关系是否颠覆了现代人的酒友道德评论?

这从书中古代的酒友关系讲的话,他们属于知己,并不是咱们现在的酒友关系,现在的酒友关系用古代定义的话,大部分属于狐朋狗友,是大部分不是全部,别抬杠。古人讲究的是同好、同知,而且那时候讲究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讲究仁义礼智信,现在的酒友坐在一起从来都是酒后无真言,各自吹牛逼。你要是只说书上这些东西的话,那差别就不光是颠覆了,会让你的三观都乱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