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的相关知识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扩展资料:

螳螂的拟态行为:

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 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螳螂简介50字左右。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相关说明

饲养方法:

1. 卵囊的保存:据室内外观察,螳螂卵囊一般于气温稳定在20℃时开始孵化。因此,11~12月份采集卵囊,一直到4月份可在常温下保存,但要保持干燥,防潮防鼠。5月以后,根据气温和利用上的需要,在冰箱内保存。

2. 室外大笼罩饲养:5月下旬将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笼罩内,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头投放。笼罩内栽各种矮小的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建立与自然界相仿的环境,减少残杀,晴雨天遮盖芦席。3龄前若虫代饲料制成糊状,4龄后代饲料蒸熟成发糕状。糊状饲料放在隔离物的枝叶上,糕状的放在小橡皮瓶塞内。及时剔除霉变残渣,保持饲料新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螳螂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螳螂目昆虫)

螳螂资料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扩展资料

螳螂作用

1、饲养释放: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螳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螳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2.、大田插卵:6月上中旬,将冷藏的螳螂卵囊加温催孵,趁雨后田间潮湿时,每亩播卵囊20块,一周后再插10块。卵囊要插在大棉株下,以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提高成活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关于昆虫螳螂的介绍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

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虫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扩展资料

1、非洲的绿巨螳螂

是一种比较凶猛的螳螂,拥有一个大号的宽腹,实力强悍,能够捕食昆虫、蜘蛛、蜈蜙、蛙类、小蜥、小老鼠、小鸟和小蛇,也吃蝎子蜈蚣蜘蛛,也能捕食体型相当的蛇,老鼠和蜂鸟,因此被称为“非洲绿巨螳”。

一般雌性体长8--10cm ,雄性比雌性小一些,体长通常在6--8cm,这种体型与中华大刀螳的水平相当。

2、中华大刀螳

作为我国一种全国性品种,广布于南北各地,适应力很强。早在1896年就随同苗木一同引进到美国等地,并繁衍后代。头三角形,复眼大而突出,体形大,足细长,整体颜色为暗褐色或绿色。

3、广斧螳螂

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身型与薄翅螳螂相仿,但粗壮得多。

特征是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也有分布,东北地区比较罕见。多为绿色,褐色个体比较少见;因其具有宽而短的腹部,也称为广腹螳,是斧螳属中较著名的品种之一,与勇斧螳、多刺斧螳齐名。

4、兰花螳螂

产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区。初生幼体呈红黑二色,在第一次蜕皮之后转变为白色和粉红色相间的兰花体色,到成虫之后,粉红色会消失而出现棕色的色斑,体色也会由乳白色转变为浅黄色。它们善于伪装,能够随着花色的深浅调整自己身体的颜色。

它们的步肢演化出类似花瓣的构造和颜色,可以在兰花中拟态而不会被猎物察觉,最适合守株待兔的掠食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关于螳螂的知识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食性,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

扩展资料:

螳螂的拟态行为:

1. 拟态成花。热带有一种螳螂,它的前足拟变成花瓣状,体色变为紫白色,它隐在像叶丛中,乍看像一朵紫白色的兰花。马来西亚有一种花螳螂,身体粉红色,看上去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引来蝴蝶采蜜而上当。

2. 拟态成叶。另一些螳螂把胸腹、胫节、褪节上长出叶片和突起,拟态成树叶、树枝和树疤来迷惑小虫。

3. 拟态成水滴。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4. 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螳螂的知识有哪些 短

螳螂,属于螳螂目(Mantodea)螳螂科(Mantdae)。体长70-100毫米,体大型,全体绿色或褐色。头部三角形,触角短。螳螂目昆虫通称螳螂,大刀螂、拒斧等,是比较古老的昆虫,其形态结构与四千万年前的化石螳螂几乎相似。螳螂常具拟态和保护色,有绿叶状、枯叶状、花状或竹节状等等。螳螂是淅变态昆虫。卵块称为螵蛸,产于桑树者称桑螵蛸,可以入药。螳螂为肉食性,凶猛好斗,取食范围广泛。螳螂通常会通过挥舞前腿、展开翅膀、露出翅膀下面颜色鲜明的斑纹,来威慑对手。